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第54章 ...

  •   既然郎生抱来了玉枕头,金玉向来并提,有玉必有金,那他今天的故事就讲个跟金有关的吧。

      《天工开物·五金》有云:

      凡中国产金之区,大约百余处,难以枚举。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麸麦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

      这些金铤、金饼、金板和金锭除了作为赋税上缴,其余也大都由朝廷收购,将其集中到朝廷和皇室。

      黄金不仅能够聚敛财富,还方便保存,更因其华美的颜色为人所贵重,被人打造成器物和饰物使用。

      制作金器的方法主要有钑镂、错金、掐丝、鎏金、贴金和金漆等等。

      钑镂,又称“钑花”,即一手拿钑子,一手拿锤子,用钑子在素坯上走形,用锤子打钑子,边走边打,打造出纹样图案。然后,经过各种精细的加工,使其凹凸有序,明暗清晰的金器打造方法。

      错金,也称金错,即将器物表面铸出或钑镂出凹形花纹,然后将黄金捶打成金丝、金片,镶嵌入器物凹槽,再用错石将器物表面打磨光滑,构成各种文字、花纹、图案。

      错金工艺始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后来经过发展,又慢慢演变成另一种打造技艺,叫做“掐丝”。

      掐丝是将黄金捶打成极薄的金片,剪成细条,慢慢扭搓成丝,或者通过拔丝板的细孔,将金挤压而入,从下面小孔将丝抽出。然后用这些金丝,经过不同的工艺制作出精致的金器。

      鎏金,也称为镀金、涂金、黄涂,自春秋战国便已有之。

      将金箔或金片剪成碎片,装入坩埚,在火上加热,然后,按一份黄金兑七份水银的配比,在黄金中加入水银,将金箔融化,成为“金泥”。之后,将金泥浸入冷水盆中,金泥在冷水中下沉,成为泥状。最后,将这种金泥涂抹在铜、银的物品上,用特殊的炭火温烤,水银蒸发,金就固定在物品上,变成金灿灿的物品。

      通体镀金看上去和金器相同,所以精致的通体镀金器物与金器难以分辨,可以以假乱真,给人营造富丽堂皇的景象。而局部镀金,即只在花纹部分镀金,则被称为“金花银器”。

      鎏金物品多种多样,如鎏金器物、鎏金铜佛、鎏金瓦顶、朱门金钉、鎏金铜缸等等。

      贴金是将黄金捶打成极薄的金箔,用熟漆等将之黏贴到器物、建筑物、皮革、织物、纸张等表面,起到装饰作用的一种工艺。

      金漆则是将金研至极细做成金粉,调入漆中给器物上色好似纯金器皿一般。或者和入胶中涂饰笺纸扇面,这也被称为泥金。

      后来为了降低成本,又改用银箔做底,涂上一层红花子油,再在火上熏一下做成金色,比之泥金便宜数倍,而效果相似,真假难辨。

      还有人用蝉蜕壳磨碎后浸水来描画,再用火稍微烤一下做成金色,也能以假乱真。

      金银器中有一种最特别的技法,仅盛于唐朝,叫做金银平脱。

      是将金银箔捶揲成薄片,并在其上雕刻出需要的花草、飞禽、鸟兽、人物等图案。

      然后将金银薄片平贴于器物之上,贴好之后在其上髹漆,阴干后,再次上漆,如此反复多遍,直至漆层盖住金银图案。

      等漆干到一定程度,反复进行压磨,直至闪光的金银图案完全露出为止。

      因为最终的金银图案与漆面齐平,又自漆面中脱露出来,所以称为“金银平脱”。

      纯用金薄片叫做金平脱,而纯用银薄片的自然叫做银平脱。

      这种方法脱胎于贴金,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金平脱所用黄金薄片要比贴金的金箔厚了几十倍,可以在其上雕镂,而贴金的金箔绝对不行,只能漆绘。

      贴金是将金箔粘贴于漆器表面,而平脱不仅要粘贴,还要镶嵌,所以平脱比贴金牢固。

      贴金简单,只要将金银箔贴上去就完事,而平脱工艺复杂,需要镂金、贴金以及嵌金。

      由此可见,贴金工艺简单易学,而金银平脱却复杂许多,其中尚有不传之秘。

      制作金银器皿的作坊叫做金银作坊。

      宫廷拥有的金银作坊叫做文思院。

      文思院的人员职责分明。

      最低一级的是匠、打造匠,稍高一些的作官、打造作官、打造小都知,都属于器物的直接制作者,即工匠。

      第二个等级是监造番头、判官、判官高品、判官赐紫金鱼袋等,是直接检验物品质量的监督。

      物品制成后,参与者的人名按其不同身份由低向高排列刻在器物上,表示着物品逐级检验的程序。

      金银器制作是各种技艺中最复杂、难度最高的技术工种,所需学习训练的时间也最长。

      为此,朝廷特别指定了在中央监控下实行教授、培养人才的制度。

      学习制作金银器的学徒要学习四年后通过严格考核方能成为正式工匠。

      朝廷工匠短缺时,工匠的后代优先被选择继承父业。

      身怀绝技的工匠,往往世代相传,一直为朝廷服务,朝廷作坊保证了特殊技术的传授和提高。

      文思院集中了各地有高超熟练技术的金银工匠为皇室服务,这些工匠都是服徭役的成年男子。

      年满二十至六十岁的丁男每年要服役二十天,闰年加两天。

      如果本人不愿意亲自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绢三尺,称为“庸”。

      如果朝廷每年额外向百姓加役十五天,免调。加役三十天,租调全免。每年加役不得超过三十天。

      这个律法被称为“租庸调制”。

      虽然租庸调制规定可以以庸代役,但要由官方决定,在规定范围内实行,不能以百姓个人意愿以税庸折纳代替徭役。

      百姓的服徭役分为三个层次,普通服徭役只需出力作工,无须具备技术。

      技能工巧者,则必须按规定亲身服役,州府亦不得擅自隐巧补拙,避重就轻。

      技艺高超的特殊巧匠,无论居住何处,几乎是强制性必须服役,特别规定了他们不许纳资代役。

      金银器工匠就属于第三类服徭役者。

      在朝廷及官府作坊服役的工匠是从各州征调而来,征调对象是各行业中身强力壮,有较高工艺技巧的工匠。

      工匠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得改变职业与服务名色的。

      而且不得骑马,不许读书,不许做官,不许私塾教其子女读书,违者全家诛灭。

      所以,一日为工匠,基本就代代为工匠。

      工匠被征解送,按“以州县为团,五人为火,火置长一人”的编制组织。

      应役者必须按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报到,稽留延误都要受到处罚。

      工匠到官府作坊服役,长期的称为长上匠,短期轮番的叫短番匠。

      长上匠是指由特殊技能、需要经常在官府作坊工作的工匠,金银匠即是。

      番期已满,但因工程或制作需要,政府使之长期留役而给予报酬的工匠,也是长上匠。

      长上匠有一定定额,由政府供给一定的钱物,但又与临时和雇的工匠不同,长上匠除有口粮以外,只给一些补贴或优待。

      给长上匠的钱物补贴,有些由主管部门出,有些则由地方按分配的额度,就地出纳。

      长上匠有番假,病老者也要退役,只是不同于轮番征调来的短期服役的工匠们那样来去匆匆,经常更换,故长上匠是官府工业中的骨干力量,也是官府工业中的固定工人,他们都有专门技术,不能随便更换代替,多数都世代相传。

      早期,金银制造主要由朝廷和皇室控制。

      后来,由于原料产地、供应的原因,地方官府甚至私人也开始制造金银器,朝廷顺应变化,通过赋税、宣索和进奉的方式将这些产品收缴。

      于是,金银器制造便出现了皇室、朝廷作坊、地方官府作坊、私人作坊并存的景象。

      朝廷无法像以前一样严格控制产品流向,一些金银器开始流向民间,更加促成了民间对金银器的崇拜和向往。

      掖县盛产黄金,因而金银行盛行。

      其中最为有名的一家,就是竹竿巷的宋家金银行。

      宋家金银行的隔壁,是掖县首屈一指的铜镜郑家。

      这两家互为姻亲,已三百余年,是掖县的一段佳话。

      其最初起源,是长乐公主出嫁,因公主酷爱铜镜,皇上有令,务必要造出一面世所罕有的铜镜来为公主陪嫁。

      铜镜最初都是只在背面铸造花纹以作装饰,至多在镜背之上鎏金、鎏银而已。

      但随着国富民强,人们渐渐不再满足普通装饰的铜镜,开始在镜背之上添加各种装饰,甚至镶嵌上金银珠宝螺钿玉石,以显豪富。

      皇家更是不惜工本打造各种奢华铜镜,以彰显其身份地位。

      因而催生出了螺钿镶嵌和金银平脱这两种极为华贵罕见的铜镜。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