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9、第39章 ...

  •   水运必须靠船,承载漕运的运粮船被称为“漕船”,这是一种平底的浅船。

      这种船,船底宽长五丈二尺,使用的木板厚二寸。

      船头底宽六尺,长九尺五寸,船尾底宽五尺,长九尺五寸,船头顶部的大横木长八尺,船尾相应的横木长七尺。

      整个船由船面横梁及其连接木头形成的构架一共有十四个,其中接近船头的龙口梁到船底的距离为四尺,长一丈,树立中桅的使风梁一丈四尺,高出船底三尺八寸。

      船尾的后段水梁长九尺,离船底四尺五寸,船楼两旁的通道共宽七尺六寸。

      漕船的船底相当于地基,船身相当于墙壁,上面是用阴阳竹盖的屋顶。

      船头最顶上的那一根大横木相当于屋前的门楼柱,船尾上横木就相当于寝室。

      船上桅杆就像一张弩的弩身,风帆和附带的帆索就像弩的翼。

      船上的橹相当于拉车的马,拖缆索相当于走路的鞋子。

      至于那些系住铁锚的粗缆以及绑紧全船的大索,则像鹰和雕的筋骨。

      船头第一桨是开路先锋,而船尾的舵则是指挥航行的主帅。

      如果要安营扎寨,就一定要使用锚了。

      建造漕船时,要先造船底,船底的两侧紧靠着船身,船身上面承受着铺船栈板,漕船下面就接触到地面。

      船上相隔一定距离安置着的一批横贯船身的木头叫做梁。

      在船底两旁串叠着一批木材,构成竖立的船身。

      盖在船身木头上的最顶上的一根粗大方柱形木叫做正枋,而在每根正枋上面还有一片纵长木板叫做弦。

      梁前面竖桅的地方叫做锚坛,锚坛底部固定桅杆根部的叫做地龙。

      船头和船尾各有一根连接船体的大横木叫做伏狮,在伏狮的两端下面紧靠着船身的一对纵向木叫做拿狮,在伏狮之下还有一块由三根木串联着的搪浪板叫做连三枋。

      船头中间空开一个方形舱口叫做水井,里面用来收藏缆索等物品。

      船头两边竖起两根系结缆索的木桩,叫做将军柱。

      锚坛船尾底下两侧倾斜着的木材叫做草鞋底。

      在船尾掌舵位置上面盖着的篷叫做野鸡篷,漕船扬帆时,一个人坐在篷顶上掌握帆索。

      凡是身长将近十丈的漕船,要竖立两根桅杆,中间的桅杆竖在船中间再朝前两个梁位处,两头桅杆的位置要比中间的桅杆更靠前一丈多。

      运粮船中间的桅杆长的一般达八丈,短的则可能会缩短十分之一二,桅身进入舱楼至舱底的部分长达一丈多,挂帆的地方要占去桅杆总长中的五六丈。

      两头桅杆的高度还不及中间桅杆的一半,帆的纵横幅度也不到中间的桅杆上所挂帆的三分之一。

      此外,风帆的大小也要跟船身的宽度一致,太大了会有危险,太小了就会风力不足。

      风帆大多都是用竹子篾片编织的,每编成一块就要夹进一根带篷缰的篷挡竹做骨干,这样既可以逐块折叠,又可以让风帆紧贴着桅杆升起。

      漕船中间的桅杆上所挂的帆,需要十个人一齐用力才能升到桅杆顶,而两头的桅杆上所挂的帆只要两人就足够了。

      安装帆索时,先将直径约一寸的木制滑轮绑在桅杆顶上,然后腰间带着绳索爬上桅杆,把三股绳索交错着穿过滑轮。

      风帆受的风力,顶上的一叶相当底下的三叶。

      当调节得准确顺当而又借着风力时,将帆扬到最顶端,船会前进得快如奔马。

      但是如果风力不断增大,就要逐渐减少帆叶。

      而风力很猛烈时,只带一两叶帆也就足够了。

      借用从横向吹来的风航行就叫做抢风。

      这时如果是顺水而行,就可以升起船帆按“之”字形或者“玄”字形的路线行进。

      如果操纵船帆把船抢向东,只能平过对岸,甚至还可能会后退几十丈。

      这时趁船还未到达对岸,便应立刻转舵,并把帆调转向另一舷上去,即把船抢向西,这是借助水势和风力的挤压,船沿着斜向前进,一下子便可以行走十多里。

      船跟着水流走就如同草随着风儿摆动一样,所以要利用舵来挡水,使水不按原来的方向流动,舵板一转就能引起一股水流。

      舵的尺寸,其下端要同船底平齐。

      如果舵比船底长出一寸,那么当遇到水浅时,船底已经通过了,而船尾的舵却被卡住了,要是风力很大的话,这一寸木带来的麻烦也就难以形容了。

      反之,如果舵比船底短了一寸,那么舵的运转力就会太小,船身转动也就不够灵巧。

      舵上的操纵杆叫做关门棒,要船头向北,就将关门棒推向南;要船头向南,就将关门棒推向北。

      如果船身太长而横向吹来的风又太猛,舵力不那么充足,就要赶紧放下吹风一侧的那块挡水板,用来抵消风势。

      船舵要用一根直木做舵身,上端凿个横孔插/进关门棒,下端锯开个衔口,用来夹紧舵板,构成斧头般的形状,然后用铁钉钉牢便可以挡水了。

      船尾高耸起来的地方,也叫做舵楼。

      铁锚的作用是沉入水底而将船稳定住。

      一只运粮船上共有五或六个锚,其中最大的锚叫做看家锚,重达五百斤左右。

      其余的锚在船头上的有两个,在船尾部的也有两个。

      船在航行之中如果遇到逆风无法前进,而又不能靠岸停泊的话,就要将锚抛下沉到水底,把系锚的缆索系在将军柱上。

      锚爪子一接触到泥沙,就能陷进泥里抓住。

      如果情况十分危急,便要抛下看家锚。

      系住这个锚的缆索叫做“本身”,这是说它至关重要的意思。

      同一航向航行的船只,如果前面的船受阻了,怕自己的船会顺势急冲向前而有互相撞伤的危险,那就要赶快抛梢锚拖住船只,将速度减下来。

      风静了要开船,就要用绞车绞缆把锚提起来。

      填充船板间的缝隙就要用捣碎了的白麻絮结成筋,用钝凿把筋塞进缝隙里,然后再用筛得很细的石灰拌和桐油,以木棒舂成油团状封补在麻筋外面。

      船上所用的帆索是用火麻子纠绞而成的,直径达一寸多的粗绳索,即便系住万斤以上的东西也不会断。

      至于系锚的那种锚缆,则是用竹片削成的青篾条做的,这些蔑条要先放在锅里煮过然后再进行纠绞。

      拉船的纤缆也是用煮过的篾条绞成的,每长十丈以上要在篾条中间做个圈作为接口,以便碰到障碍时可以用手指出力将篾条夹断。

      至于船只所用木料的选择,桅杆要选用匀称笔直的杉木,如果一根杉木还不够长的话可以连接,在接合部用铁箍一寸寸箍紧了。

      在舱楼前面,应当空出一块地方以便树立桅杆。

      树立船中间的桅杆时,要拼合几条大船来共同承载,然后靠系在桅顶的长缆索将它拉吊起来。

      船上的梁和构成船身的长木材都要选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或者槐木来做。

      衬舱底或者铺面的栈板则不论什么木料都可以。

      舵杆要使用榆木、榔木或者槠木。

      关门棒则要用椆木或者榔木。

      橹要用杉木、桧木或者楸木。

      这些都是普通规格的民造漕船,每艘的载米量接近两千石。

      然而,军造漕船却更甚。

      军造漕船比之民造漕船的船身增长了二丈,船头和船尾都各加宽了二尺多,这样便可以载米三千石。

      而实际每只漕船每次只须缴纳五百石便算足额了,除去漕船人众的耗费,剩余空间就可以承载其他物品。

      漕粮,一般被称为“本色”,在某些特殊时期,朝廷也会将部分漕粮改为钱绢或其他物资征调,改折的部分就被称为“折色”。

      布帛、食盐、茶叶以及铸钱,是漕粮以外的大宗漕运物资。

      布帛是百官、军士的日用必需品,消费量极大,而产地往往分布于各地,所以,也是由漕运征调供输。

      食盐和茶叶,也因是日常生活品,需求量极大,所以,政府多采取专卖制度,严加控制,防止私贩私售,一般也是利用漕船调运。

      而钱币一般都是在矿冶产地就地铸造,因此也作为“轻货”的一部分,由漕运转输京师。

      除此之外,金银器物、木材、薪炭、瓷器、花石、果品等等各地特产,以及海外香药、珠宝和各种珍禽异兽,也多是通过漕运转运到京师的。

      漕运保证了京师及北方军民所需粮食,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南北货物流通,繁荣了南北经济,故而一向是朝廷的重中之重。

      朝廷对漕运的管理,按漕运物资不同,分为“粮纲”和“杂运”。

      “粮纲”中,十只漕船为一组,称为一纲,设置三名官吏负责,如运输中出现损失,则由本纲官吏以下众人赔偿。

      同时,为了防止火灾发生,每纲专设一船为厨船,其余诸船不得动火,惟厨船造饭,以给诸船。

      “杂运”则是指漕粮以外的物资运送,也是以纲法管理,按照物资的种类编为不同的船纲。比如,“布帛纲”、“盐纲”、“钱纲”、“香药纲”、“牛皮纲”、“马纲”等。

      由于杂运的数量、价值相差极大,所以,纲法也不统一。比如,“布帛纲”通常以六万匹布帛为一纲。而“香药纲”因为价值高,运送量少,则以一万斤为一纲。有时,又将其中名贵的真珠、龙脑等物独立为“细色纲”,以五千斤为一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