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琴箫卷一1 ...

  •   在宛州的兰江路下唐郡(郡治兰陵)兰陵府和江南路义清郡(郡治义清)竹荃府之间,有一片著名的竹林——潇湘林。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曾有两名少年在此相识的佳话。
      珠道初,潇湘林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野生竹林,本来不太出名,但自从近几年来,竹林中常有莫名乐声传出,好似丝竹之音,当地经过这附近的人,都认为是邪神作祟,不敢靠近。回到乡里又夸大宣扬:“竹林那边有个邪神啦,邪神吃人啦!”因此,逐渐无人问津。
      偏偏有一少年,不信邪,竟徒步进入这竹林之中。
      他到达竹林后,听到了一支丝竹乐。“这乡里人真会吹的,哪有什么邪祟,只不过是丝竹之音罢了。”他回想到乡人那夸大其词的说法,打心儿里觉得好笑。
      复行数步,他听出这乐曲是丝类乐器的杰作,便决定找到这乐音的来源。
      炽日已过中天,他仍未发现这乐曲的声源。但他坚信,他离声源不远了。
      复行数步,他看见那竹林中有个缝隙,缝隙中透出一道光。此时的他,虽已汗流浃背,但仍决心继续步行至那缝隙前。
      他到了那缝隙前,竖耳倾听了一会,听到的乐声比之前的响度大了些,且掺杂着潺潺流水声。便觉得那缝隙的另一头必有水流,水流附近可能便是乐声之源。
      于是,他拨开缝隙两旁的竹子,到了缝隙的那一头。只见眼前:
      篁竹环合拱赤日,清水潭边立竹亭。
      于是,他走近石潭,在潭边向对岸竹亭望去:只见一白衣公子正专心致志奏乐,手中乐器正是丝竹乐器之一者——琴!
      “想必这就是声源,再走近一点,看看那白衣公子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心想。
      复行三五步,他看清了那公子的长像和周围的物品,只见那公子:
      身着白衣,身旁有一道袍,好似兰陵姜氏①子弟所有:两边衣衿为金色,腰佩五瓣金兰。
      衣旁有一冠,上有一金色的丝带——袹首②。此带一来是为了表明身份,二来是为了让兰陵姜氏子弟能以之为行动准绳。因此丝带上有象征着兰陵姜氏的——五瓣金兰纹样。
      “此人果真是兰陵姜氏子弟,去会会他。”他心想。
      于是,他放慢脚步向竹亭靠近——可是,他越是向竹亭靠近,就越是想执箫以和琴声——但他克制住了。可当他即将入亭之时,竟忽然止步,情不自禁地掏出紫竹箫——云烟吹奏起来。
      典雅的古琴与柔和的紫竹箫相碰撞竟可造就如此华美的乐章,那潭之水声竟也有意与这丝竹之音相融——不信,你听:柔和的琴箫合鸣,与那潺潺流水之音相辅相成,互相融合,升华……
      那乐声一直持续到日落,方停。那公子此时方知有人前来,便问来人:“不知公子来此为何?”“在下曾听闻此地有邪祟,遂来此一行。”少年答道。
      “原来如此,皆是误会。”那人云,“对了,敢问公子尊姓大名。”
      “姓田,名归村。”那少年云。
      弹琴人云:“姓姜,名晔。敢问方才箫音是否为公子所奏?”
      少年云:“是的。公子所奏之曲令在下不由执箫而奏——只是不知曲名为何?”
      姜晔答:“尚且无名。”转而问道:“对了,公子不介意与在下畅饮几杯吧?”
      少年云:“不介意——但贵派《三省》不是规定,‘兰陵姜氏子弟不可饮酒’吗?”
      姜晔答:“无妨,大不了回去受罚。”
      少年云:“然此地无酒。”
      姜晔云:“有的,有的。”
      说完,姜晔取下佩剑,用其削竹为樽,接着用那樽舀了些许潭水;然后轻轻晃动竹樽,樽中便飘来浓烈酒香。
      “美酒已成,只不过没有酒杯。”姜晔道,“待我削竹为杯。”
      不过,那少年制止了姜晔破坏竹林的行为:“且慢。”说完,他取下佩剑,略施咒语:佩剑便成了几只银酒杯。
      两人于是开怀畅饮到月至中天,皆醉,卧于亭中。
      “想必公子的佩剑当为银辕,对否?”姜晔云。
      “是的,是的,公子的佩剑是金轩吧。”少年云,“对了,公子何不回兰陵?”
      姜晔云:“回去必被太师骂,不如明日回去。”
      “若公子明日回去,不也照样会被骂吗?”少年不解而问。
      “有道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姜晔随便道,“身前哪管身后事,小酌怡情不碍事!”
      少年于是接了下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何愁明日忧。”
      “妙句!妙句!”姜晔称赞那少年。
      说完这句话,两人皆卧于竹亭中。
      这便是“琴箫合奏遇知音,美酒妙句出竹亭”的千古佳话。那妙句,就是后来的“竹亭对”:
      身前哪管身后事,小酌怡情不碍事;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何愁明日忧。
      那樽酒呢,便是后来的“神仙悦”。那乐曲呢,便是后来的琴箫合奏名曲《金兰令》。
      田寻醒后,发现姜晔已经离去,便也离开了潇湘林。
      兰陵封神坛。
      “孽徒,为何昨日不来听学?”神州至圣仙师——姜太师一脸严肃地诘问孽徒——姜晔。
      这姜太师,乃是大颖德高望重的万圣师表。名尚,字中华。只见他:
      头发全白,满面白须,活像一位仙翁。身着古朴典雅的白底金边(边指袖口、领子、袍底、腰带)直裾道袍,腰佩兰陵姜氏家纹——五瓣金兰。与其他修士不同的是,他不用佩剑,而是臂挽“涤浊”(一把拂尘),手环策神(一打神鞭)。
      “我只是去篁林抚了会琴罢了,谁想,来了个叫……”姜晔摸了摸后脑勺向太师解释道。
      “那人叫什么?”姜太师问。
      “不记得了。但他听到我所弹之曲,不由自主地吹起了箫。”姜晔答。
      “还有呢?”姜太师一听到了“箫”字便怀疑是他。
      “曲终,我们便互相介绍自己。
      “但令我惊讶的是,他的法宝叫‘银辕’,可变为一只只银杯。”姜晔继续说下去,“然后,我们在竹亭里喝了点‘般若汤’就睡了。”
      “哦……不对,般若汤……嘿嘿……”姜太师发现了破绽,“孽徒!你竟敢偷偷去喝酒,罚《兰陵三省》③六十遍!”
      且看那“孽徒”早已冷汗浃背,面色苍白。答了个“哦”后,灰溜溜地回到浮室(他的卧室)。

      另一边,
      典雅宬④。
      一少年正专心致志地诵读古籍,全然未发现身后来人——姜太师。
      “乖徒如此好学,为师极为欣慰。
      “但为何昨日在此未见你阅卷?”姜太师怀疑那位执箫与姜晔合奏的是——他。
      “昨日,XX(字,见下文)应乡民之邀,去中江篁林除祟。谁料,那所谓的‘邪祟’乃是一名抚琴少年,我便与之相谈。”那少年道,“然后,我从他的话中了解到他是这里的人。”
      “然后呢?”姜太师想“打破砂锅,问到底”。
      “呃——”那少年冥思苦想了好久,方道:“随后,他问我能否与他共饮,我便问他:‘兰陵不是有一条规定“不可饮酒”吗?’他却说:‘无妨。’我便好事做到底,与他小酌一杯。”少年答道。
      “原来如此,为师先走了。”姜太师言罢,离开了典雅宬。

      第二天,太师卧房——华室。
      姜晔刚刚把抄完的《兰陵三省》交给太师,太师便叫他留下:因为太师有话要跟他说。
      太师:“你知道你父亲仲荣为什么给你起字‘怀赋’吗?”
      姜晔:“为了好听?”
      太师:“不是,是想让你好好读书,不要整天东跑西跑,不务正业!”
      姜晔:“我也没有不务正业啊!我除了去篁林抚琴觅知音,也没有犯什么禁啊。”
      太师:“那么,般若汤……”
      姜晔:“呃……”
      太师:“你不要以为我不知道‘般若汤’是佛门子弟为了喝酒,给酒起的‘美名’,意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姜晔:“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喝酒呢?这跟佛门有啥区别?”
      太师:“当然有区别。之所以不喝酒,是因为我们姜氏先祖是一位大儒。因此,我们不禁肉,只禁酒。”
      姜晔:“哦。那没什么事,我先走了。”
      太师:“要记住,我们先祖是儒生。儒生,就要‘博览群书⑤’啊!”
      姜晔:“晚辈记住了,告辞”
      第二天,姜晔不再像以前那样,一下课,就到处去玩——而是下了课,就去——典雅宬。
      典雅宬。
      姜晔正在阅读《道德经》: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一个神秘的声音回应了他。他随即转过身,便见眼前这人:
      身着一袭代表十丘田氏的青衣,腰佩的却是五瓣兰,只不过是绿色的。
      “哈呀,”姜晔抚了抚胸口,打量了一番来者,遂道:“田兄,原来是你呀!”
      “幸会。”那回应者道,“阁下是姜晔吧?”
      “是的,在下姜晔,字怀赋。”
      “在下田寻,字亭晚,自号归村。”
      “方才我观书诵读,而阁下却不开卷就能对上。阁下莫非到这很久了,多少天呀?”
      “已有四年。”
      “什么,四年?!那我为何在竹林与你相遇之前从未见过你?”
      “我一休课就来此阅读,因而未与阁下一见。况且我独自一人住在怡心泽东岸的寻墨轩。”
      “原来如此。
      “阁下可有雅致与我轻奏一曲?”
      “在下还需攻读。”
      “那……散学?
      “不对,是今晚封神坛⑥见。”
      “好。”
      田寻离开了。

  • 作者有话要说:  ①兰陵姜氏:宛州兰陵城北荆兰山北固峰的玄门世家,以五瓣金兰为纹。(兰陵城:以南阳为地理位置)
    ②袹首:抹额。
    ③《兰陵三省》:姜家家训。
    ④典雅宬:藏经阁。
    ⑤博览群书:引自姜家家训——“博览群书,志在济世”。
    ⑥封神坛:姜氏仙府及仙府前高坛之名。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