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5、转移 ...

  •   时间如流水一般,转眼已是春末夏初,这是南越国雨水最多的时节,经常暴雨连连,而今年的雨水也相对多一些,近半个月以来,南越已经多地相继出现暴雨天气,京城以及周边的几个地方这几天也连绵不断地下起大雨来。
      朝江流经京城城外,往东穿过江城,再经过丝城和杭城才汇入大海,连续大雨天气,朝江水位正不断上升,地方官员和朝中文武百官都开始担心起来,京城地势较高倒还好,下游那些低洼地区已经陆续出现内涝的现象,如果再下暴雨,下游地区就危险了。
      朝堂之上,工部尚书董耐立于大殿之中,跟皇上禀报道:“皇上,朝江沿岸接连几日降雨,江城和丝城的一些低洼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内涝的情况,看这雨并无停下的意思,还越下越大,朝江水位也不断攀升,一旦出现暴雨天气,不但是内涝的问题,江城堤坝也有决堤的危险,江城地势平坦,一旦决堤,江水拦无可拦,整个江城就全淹了,丝城也岌岌可危,臣提议提前转移江城的百姓和财产!”
      皇上眉头紧锁,问:“各位爱卿有什么看法?”
      “皇上!”丞相想往中间迈了一步,“臣赞同董尚书的看法,而且臣以为不但要转移江城的百姓,更要事先做好拦洪准备,江城堤坝一旦决堤,便是一泻千里,淹了江城可不能再淹了丝城。”
      一些大臣也纷纷附议。
      皇上想了一下,说:“转移自然是最妥当的办法,但只江城一处就有将近六万的百姓,该移至何处?如何转移?百姓愿不愿意转移?这些都是大问题,爱卿可有对策?”
      诸位大臣议论纷纷,也说不出好的办法来。
      宁王往中间一站,道:“京城地势高,疏水工程也完善,而江城离京城也就三十多里地,臣以为将百姓转移到京城附近是最为稳妥的,至于如何转移,臣最近正琢磨着一法子,是否可行,还请大家参详一下。”
      “你且说说看!”
      宁王道:“臣这法子是模仿军队行军的方式,人和粮食分开转移,先派人将老百姓的粮食收集起来,每家每户做好登记,再统一运送,而百姓带上个人物品就行,而转移的这几日,则由朝廷统一安排食宿,水患过后按人口平均扣除这几日对应的粮食数再发放给百姓。”
      文武百官听了,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户部尚书沈全说道:“宁王这方法虽好,但问题是,军队里只要一声令下,底下的人就会服从命令,但百姓不一样,他们有诸多顾虑,除了粮食还有家禽以及各种财产,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愿意离开的,而且那么多百姓一下涌入京城,容易引起恐慌,也不好管理,接连而来的便是一系列不可控的事情。”
      大部分的人还是同意沈尚书的观点。
      皇上琢磨了一会,说道:“宁王说的法子如果能实施起来,确实能减少许多损失,但沈尚书说的也确实是个问题,诸位爱卿可还有其他法子?”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也说不出好办法来。
      皇上面色沉重,思索一阵,下了一连串指令:“既然没想出更好的办法,就暂且按宁王的方法实行,户部负责安置转移出来的百姓,南宁军配合吏部前往江城负责百姓转移的相关事宜,工部随时关注水位情况,巩固堤坝,兵部即刻调两万人马前往江城与丝城交界,驻建拦洪防线,其他文武百官全力协助。”
      “臣等遵旨!”
      “天灾最不可控,希望各位爱卿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保证百姓安全的同时,也把损失降到最低,有什么突发情况可先处理,事后再奏。”
      “臣遵旨!”
      散了朝,雨势变大了,大家步履匆匆,纷纷行动起来。
      宁王和吏部众人紧急商量方案,最后决定吏部和南宁军全员出动,以劝说为主,能先转移多少是多少。
      宁王先回了一趟宁王府,跟吴悔和宁王妃交代了一番,而后带领所有南宁军将士进入江城开始转移任务。
      江城共有五十三个村庄,每个村庄各派了一路人马,惜命的不用人劝就提前逃到京城避难,留下的人都是抱着一份侥幸心理,在那瞻前顾后,总之就是威胁没到眼前就是不愿动,劝说了一天,收效甚微。
      夜幕降临,雨势更加迅猛,朝江的水位持续上涨,江城堤坝被洪水不断撞击着,站在堤坝上都能感觉到它在振动,工部的人正连夜加固。
      江城县衙,宁王、南宁军诸位将军、苏尚书以及江城的一些官员连夜商量对策。
      宁王道:“以今天的劝说情况来看,恐怕洪水没冲过来,江城这些百姓还是不愿转移,我是这么想,等天一亮,先强行把粮仓和粮铺里储存的粮食运走,一来可以保下大部分的粮食,二来可以给百姓施加一些压力,如果明天中午雨势未减,便派兵强行转移,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苏尚书连连点头:“此法甚好,我派人去通知各个县衙,连夜将粮食装好,南宁军的将士今夜先休息,明天恐怕没得休息了。”
      于是大家开始分头行动。
      江城与丝城交界处,上万的人马连夜驻建防洪工程;户部的人为如何安置转移的百姓发愁;宁王府里,吴悔和宁王妃暂时破冰和解,一边担心宁王和南宫飞扬,一边组织众人把要捐赠给灾民的衣物整理出来……
      这一夜似乎谁也无法安眠。
      度过一个不安的雨夜以后,江城部分地区内涝加重,街道上水都漫到膝盖处了,百姓转移的难度增大,朝江水位已经上升到警戒线,江城堤坝经过几个洪峰的洗礼,已经有松动的迹象……
      一条又一条不好的消息传到了朝堂之上,而户部还没想出较好的安置方法,皇上忙叫众臣想办法,胆大的提议让百姓进城,明哲保身的不吱声,怕担责任的则极力反对,吵了一早上也没个结论。
      中午的时候,雨势未减,宁王果断采用强压政策,强行逼着百姓转移。
      江城百姓对此举怨声载道,有一些胆大的,还组织村民出来反抗,宁王直接派兵将那些刺头抓走,并放出消息,转移势在必行,不走的也会被抓走,自己走的可以带东西,有马车的可以坐马车,大家心想万一被抓走不知道会是个什么处境,还不如自己走,至少可以带点傍身之物,于是纷纷自己收拾了物什开始转移,负责运送粮食的人也顾不上登记,粮食多的就先收集运走,这样一来,百姓转移的速度才提高起来。
      吴悔和宁王妃坐在大厅里,听着玄歌汇报打探来的消息:“江城粮仓里的粮食已经陆续到京城了,目前到了京城的江城百姓不到五千人。另外,王爷已经下令让江城百姓全部转移,现在大批的江城百姓已经陆陆续续往京城而来,不过朝廷还没商量好如何安置这些百姓,丞相等人提议让百姓进城,户部那些人却极力反对。”
      宁王妃蹙起眉头,面色凝重地说道:“只怕吵到最后就是城门一关,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
      吴悔眉头一皱,道:“进城的话,再不济也能随便找个屋檐躲雨,不让进城,那些百姓没的吃没的喝,也无处躲雨,到时饿死的,病死的又是不计其数,情况只会更糟。”
      宁王妃道:“那些百姓一进城,就会流散到各处,管理起来很麻烦,不愿担责任的朝臣自然不愿他们进来。”
      “那也该在城外安排几处地方避雨啊。”
      宁王妃无奈地说道:“那么多人,能安排到哪去啊!”
      吴悔叹了口气说:“朝廷明知道江城历来水患严重,却不知未雨绸缪,早该建个临时避难所什么的,现在这样没淹死也被雨淋死了!”
      玄歌道:“江城堤坝建成后江城水患得以缓解不少,像今年雨水如此之多、雨势之大的也少见。大约再过一个时辰,车马快的江城百姓就会到城外,真不让他们进城的话,那会估计就要关城门了。”
      吴悔转着眼睛,脑子快速地思考着,好一会,问:“我爹和苏尚书都在江城吗?”
      “是的。”
      “你叫人去江城跟他们说清楚京城这边的局势,百姓是他们下令逼着转移的,一旦那些百姓进不了城,到时估计会把所有的怨气都算到南宁军身上,我爹怕是走不开,看能不能让苏尚书先回来,帮着说服皇上放那些百姓进城。”
      宁王妃和玄歌听吴悔这么一说,不由心头一紧。
      “属下这就叫人通知王爷!”玄歌转身出去叫人。
      吴悔垂眉一想,又问宁王妃:“咱们府上在城外有没有空置的宅院啊?”
      宁王妃道:“城东只有一处小别苑,城南的那个会稍大一点,是个三进的宅子,你问这个做什么?”
      吴悔道:“现在江城百姓转移出来是肯定的,但能不能进城却不好说,如果皇上最终不让那些百姓进城,那城门肯定就关了,我想把要资助给那些百姓的东西先运到城外放着,再派些人守在那,万一那些百姓真无法进城,到时也能帮到他们。”
      宁王妃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好办法!”
      两人稍稍一商量,就将管家叫了进来。
      管家立马小跑着进来:“王妃和姑娘有什么吩咐?”
      吴悔直接吩咐说:“你让人把昨晚整理出来的那些准备捐给灾民的物资先运到城东或城南的宅子去,再叫人去购买一些粮食以及生姜、辣椒等驱寒之物,越多越好,也运到城外的宅子去。”
      “小的这就去安排。”管家说着就要下去。
      “等一下!”吴悔忙叫住他,“你再叫人把咱们府上的油布整理出来,再去街上多购买一些,一并送到城外的宅子里。”
      “好的,姑娘还有什么吩咐?”
      “先这样吧。”吴悔摆手。
      “那小的先下去安排了。”管家转身先出去安排人手。

  • 作者有话要说:  我又回来了,自己挖的坑终有一天会填满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