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第31章 ...

  •   吴王到底心虚,从此便渐渐疏远太子,尽量减少太子进宫的次数。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这并不是个办法。

      还是季成龙有办法,他当然担心他的“李代桃僵”穿帮,到时倒霉的还是他。

      因此,一不做二不休,劝大王以熟悉军情为由,先将太子调拨到大将军陈斋公的邺城去。

      至于之后的事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太子本就跟大将军关系甚好,果然上当。

      大婚后不久,太子便整理行装,随大将军视察邺城去了。

      太子随大将军视察,本不欲携眷前往,但太子妃心中有鬼,不愿单独留下,哭着闹着要跟去。

      太子无法,便携眷出行了。

      太子妃此举果然正确,他们到达邺城后不久,诬告太子密谋造反的“证据”,便顺理成章地呈递到吴王的面前。

      吴王此时只想一心把元姜堂堂正正留在身边,哪管太子死活?

      他还有三个儿子呢?不愁没有继承人。

      大笔一挥,太子跟大将军的谋反之罪便坐实了。

      结果,大将军自刎证清白,太子携眷连夜逃亡他国了。

      但这太子也确实烂泥扶不上墙,被诬“谋反”,不说逃亡后积极自救,反而自作孽送掉一条性命。

      他逃亡之后,被郑国接纳,郑国对他十分厚待,他却因为晋国怂恿,助他复位,而替晋国策划攻打郑国,被郑人截获证据,怒而杀死,太子妃也悬梁自尽。

      只有他的家臣携幼子胜逃亡到吕国。

      太子被郑人杀死的消息传到吴国,吴王这下彻底放心了。

      而公主也为吴王诞下麟儿,吴王大喜过望,取名为“珍”,爱若珍宝,待周岁便立为太子,公主也名正言顺被封为王后。

      又过了几年,公主更给吴王添了一女,吴王更加喜悦,给公主取名为“季”,视为掌上明珠。

      吴王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太子珍刚刚总角,而吴王因为这几年的享乐,纵欲过度,身体日渐衰落,终于一场大病不治而亡了。

      按照惯例,自然是太子珍继位,但太子珍年幼,王后元姜又为吴王所夺子媳,朝野上下颇有些议论。

      如今,公子苻申最得民心,而公子苻期和苻启都已成为将军,是苻申的左膀右臂,他们对立太子本就有微词,而吴王突然驾崩,自然是改立新君的最佳时机。

      苻期和苻启派人包围了吴王宫,将王后和太子软禁起来,亲自去公子苻申那里劝大哥自立。

      但公子苻申却婉言谢绝,更言道:如今吴王骤逝,加上王后跟太子建的传言,必然招致他国蠢蠢欲动,吴国的平静来之不易,应该以大局为重。

      因此,公子苻申亲自带领两个弟弟去王宫跟王后和太子请罪。

      元姜经过这些年的磨练,更加老练,她不仅没有怪罪苻期和苻启,更是对公子苻申感恩有加。

      她自认一介弱质女流,常居深宫,不能自己,感蒙公子的扶持。

      长兄如父,太子年幼,国事都要仰仗公子苻申和两位将军兄长。

      虽然有公子苻申的支持,但太子终究没有亲政的能力,今后要尊公子为辅政大臣,如对父亲一样尊重他。

      而对两位将军兄长也要礼遇有加,感谢他们为吴国百姓安居乐业做出的贡献。

      王后如此行事,苻期和苻启十分满意,觉得王后不愧是大国公主,有些见识。

      此番见面结果,双方皆十分满意。

      于是苻期和苻启立马撤兵,公布吴王死讯,举国哀悼。

      同时宣布太子珍为新任大王,公子苻申为辅国,苻期和苻启为左右大将军,而王后自然也顺理成章封为太后了。

      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到了宋国。

      其实,宋王对吴王的李代桃僵并非全不知情,但木已成舟,他又能奈何?

      无论是派使者申斥,还是发兵讨伐,都只能造成妹妹尴尬的境地,变成真正的赔本买卖,这可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还不如将错就错,保证妹妹的地位,管他是儿子还是老子,只要未来的太后是妹妹,就一切安好。

      等元姜生下太子,被吴王立为王后之后,元姜确实曾给宋王去过书信,安抚哥哥,也是安吴王的心。

      宋王从信中得知妹妹意图,便静观其变,坐享其成。

      如今,妹妹终于成为吴国太后,而他的外甥也成为吴国新任国君,他也十分欣慰,算是苦尽甘来了。

      苻珍倒不辜负母后的期望,十分的聪慧懂事,对公子苻申尊敬有加,对另两位兄长也是恭恭敬敬,学习也十分刻苦,倒真有几分国君的模样。

      吴国虽然表面看来一片祥和,实际却并非如此。

      公子苻申不肯自立,仍拥立先王定下的太子苻珍,自己掌握实权,这里面可是大有文章。

      宫闱之中传言甚多,元姜虽为太后,却不到而立之年,青春正盛,又是倾国倾城的美女,公子苻申为辅国,时常要去宫中走动,教导幼主。

      这一来二去,便传出了不少谣言。

      而吴国新君年幼,周围诸国也不免蠢蠢欲动。

      收留了太子幼子的吕国大王,跟逃到陈国的大将军后人,还有太子生母出身的蔡国,三国联合起来兴兵攻打吴国,准备扶助公子胜继位,然后三国就可坐享吴国的利益。

      逃亡到陈国的大将军后人陈邦彦乃陈大将军的幼子,他跟吴国还有季成龙有不共戴天之仇。

      当初陈大将军和太子被诬密谋谋反,陈大将军为证清白拔剑自刎。

      然而,季成龙和吴王忌惮陈家在军队的势力,并不肯善罢甘休,最终将陈家灭族。

      陈邦彦当时正随母亲在回娘家的路上,听到消息连夜逃亡,才最终在追兵赶到前逃到了陈夫人的娘家陈国。

      吴王也曾派人追讨,却被陈国国相用李代桃僵夺取子媳的事情好好羞辱了一通,吴王使臣羞愧难当,吴王面上挂不住,又不好对陈用兵,就此作罢。

      陈邦彦的母族是陈国贵族,他在吴国的家族虽然全灭,但在陈国外公那里却受到了良好的照顾。

      他背负家族血海深仇,奋发图强,如今已经是陈国年轻有为的将领了。

      他虽然在陈国得志,但始终未曾淡忘父辈的仇恨,无时无刻不寻找机会报仇。

      此时,吕国国君的示好,正给了他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这三国大军在陈邦彦的指挥下,对吴国大举进军,浩浩荡荡,杀了吴国一个措手不及。

      而吕国还暗中派人在吴国内部散步太后与辅国通奸的谣言,扰乱民心,让吴国国内人心惶惶,加剧了他们荡平吴国的速度。

      公子苻申当机立断,将佞臣季成龙枭首示众,列出十大罪状,为陈大将军和太子平反昭雪,以平民愤。

      而太后元姜也立马派人向兄长请求援兵,虽说远水不解近渴,但毕竟宋国军事强大,也能用围魏救赵的招数先解决了打头的吕国再说。

      左右大将军除了浴血奋战,也向与太子有旧怨的郑国求援,郑国牵制住蔡国的进攻,暂时缓解了一些危机。

      公子苻申在杀了季成龙之后,又对吕国派去使节,要迎回太子建遗子公子胜,并封为巢邑大夫。

      宋国大军已经逼近吕国国境,而公子苻申处理了季成龙,为太子和陈大将军平了反,又派了使臣来迎接公子胜,他们在道理上确实不占先。

      如果强硬出击,就要眼看着宋国大军踏平自己国土,这才叫偷鸡不成蚀把米。

      吕国国君无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

      蔡国本就国力不甚强,被郑国牵制住,加上他们跟太子建的关系也不是那么光明正大,见吕国服了软,也就就坡下驴,撤兵了事。

      只有陈大将军的儿子陈邦彦还在带领陈国军队猛攻吴国。

      公子苻申处理了季成龙,给太子和大将军平了反,迎回公子胜,太子那边当然可以心满意足,可他们陈家不行。

      陈家在谋反案中被灭了族,唯有他一人侥幸留存世上,这不是杀了季成龙就能了事的。

      罪魁祸首就是吴王苻居,他不踏平吴国,将苻居鞭尸泄愤不足以泄心头之恨。

      吕蔡两国撤了兵,他们陈国并不足以跟吴国抗衡,但就在此时,一直隔岸观火的齐国对他伸出了援手。

      之前吕陈蔡三国联合进攻吴国,齐国已经蠢蠢欲动,但苦于没有借口。

      如今吕蔡两国撤兵,宋国要牵制吕国,郑国也跟蔡国相互掣肘,陈邦彦却誓要复仇,正是他们齐国渔翁得利的时候。

      于是,齐王也顾不上什么体面了,立刻派人联系陈国,定下了瓜分吴国的计谋,即刻出兵支援吴国。

      陈大将军在吴国本来甚得民心,陈大将军被诬谋反灭族,在吴国是很被同情的。

      如今公子苻申的一系列举措,确实平了不少民愤。

      公子苻申趁机派人散播陈邦彦名为替父报仇,实为勾结齐国,灭掉吴国,乃乱臣贼子。

      这个消息传播开来,加上大军压境,吴国百姓死伤众多,陈邦彦渐渐失去了吴国民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