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8、亭侯 ...

  •   小悠:“大姑,‘一日五侯’发生在公元前27年,当时王谭兄弟五人同日受封,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但是早在公元前32年,这五兄弟不就已经被封为了‘关内侯’了呀!为什么五年之后,又要再封一次呢?不都是‘侯’,有什么不同吗?”
      大姑:“汉朝的侯分两个档次:关内侯和列侯,关内侯的级别低于列侯。”
      小悠:“所以王谭的平阿侯,王商的成都侯,王立的红阳侯,王根的曲阳侯,王逢时的高平侯,都是列侯啦?”
      大姑:“嗯!”
      小悠:“关内侯就只是关内侯,没有别的名称?”
      大姑:“是的。关内侯,原称伦侯,属于秦汉二十等爵位中第19等,仅低于彻侯(即列侯,亦称通侯)。有其号,但无封国。一般乃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
      小悠:“哦!关内侯没有‘没有封国’,原来如此!那列侯之所以有不同的名字,是因为有封国,他们的封号名字对应的就是他们封地的名字,所以,王商封地在成都,王立在红阳,王根在曲阳,王逢时在高平,是这样吗?”
      大姑:“嗯!列侯,始见于战国,秦称彻侯,居二十等爵制之首。西汉沿置,避刘彻讳而改称列侯,又称通侯,其食邑多者万户,少者数百,皆为县侯;东汉时,又有都乡侯、乡侯、都亭侯、亭侯等。”
      小悠:“西汉时,列侯皆为县侯,那就是成都、红阳、曲阳、高平皆是县名了!东汉时的‘亭侯’,又是什么爵位呢?”
      大姑:“东汉多出了那么侯爵名,你为什么就只问‘亭侯’呢?”
      小悠:“曾经有一首流行歌曲,里面有一句歌词是‘一朝花开傍柳,寻香误觅亭侯。’一直没明白‘亭侯’到底是个怎样的爵位,到底有多牛逼。今天正好遇上了,就又想起这个问题了。”
      大姑:“原来如此!亭侯,指汉代食禄于乡﹑亭的列侯。”
      小悠:“属于列侯,那就是比关内侯要高,但‘食禄于乡﹑亭’,那是比县侯要小,低于王家的五侯吧?”
      大姑:“是的。”
      小悠:“这‘亭’跟县是什么关系呢?”
      大姑:“汉代地方治理实行乡亭之制,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而在城市范围,应该是按街道或城门来设置,如《续汉书-百官志四》中提到‘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
      小悠:“亭以下置里,‘里’也有官吗?”
      大姑:“有,名为‘里正’。‘里正’一职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意思是‘一里之长’,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
      小悠:“一里之长,这官名真的是非常形象。”
      大姑:“还有另一种划分方式,百姓居住的五家为一伍,然后是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
      小悠:“这两种划分方式很不一样呀!那主流是用的哪种方式呢?”
      大姑:“不清楚。《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其他的说法都没有找到出处。”
      小悠:“所以‘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是确定的,但多少为一里,用哪种为划分标准,就说不清楚了,是吗?”
      大姑:“嗯,但我个人觉得,‘一里之长’和‘十什为一里’这两种说法都是常用的。只不过,前者用于乡村,后者适用于城市,就像‘亭’在乡村为‘亭’,而在城市则称为‘都亭’。”
      小悠:“对!一(什)=两(伍)×五(家)=十(家),一里十什就是100家,乡村人口分散,用‘家’为单位,很难划分,而城市人口密集,才有条件用这种划分的方式。
      秦制以六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一尺约等于现代的0.231米,所以秦汉时期的十里约等于4158米。一亭的管辖面积怎么算呢?这个十里到底是边长还是半径呢?
      我们经常用‘方圆’来描述面积,意思是‘指定半径范围内的面积’。如方圆三公里内有300人,表示以自己为圆心半径3000米的面积内有300个人。
      假设十里一亭的意思,就是指一个亭长管辖着方圆十里的范围,那么一个亭长的管辖面积大概就是:3.14乘以4158米的平方,即:约为54.29平方千米。
      也就是说,一个亭长,大概管着54.29平方公里或一千户人家。”
      大姑:“你为什么对于亭长的管辖范围这么上心呢?”
      小悠:“亭长呀!这个职位没让你想起什么人吗?”
      大姑:“泗水亭长刘邦?”
      小悠:“对!就是他!西汉开国皇帝,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吕雉的老公。泗水亭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籍也是沛县,这地方有‘龙飞之地’的美誉。我有点好奇,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到底是个多大的官,但我对于古时候的官阶没有概念,所以想换算成现在的行政层级来帮助理解。
      可惜现已无法考证出那时任亭长的刘邦住在何处,只是留下一个古泗水亭的遗址,位于徐州市沛县东风路168号,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试为吏时的遗迹,实际上是1983年重修的。亭中立碑,仍用班固原文。泗水亭三字为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
      大姑:“泗水亭到底在哪,应该不影响你理解泗水亭长的职务吧!”
      小悠:“哦!是的!差点钻牛角尖了。我看一下现在沛县的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3月,沛县辖4个街道、13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农场,277个行政村、107个社区。
      街道或镇的面积为29.5平方公里至133.29平方公里不等,那‘十里一亭’的亭,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个小的镇或大的行政村、社区。
      但那时亭之上有乡,乡之上才是县,则古代的乡相当于现在的乡、镇、街道;则亭相当于现在的村或社区。
      原来这‘亭侯’可以说是‘村侯’啊!这听着级别好像有点低呀!”
      大姑:“低?‘村侯’那也是‘列侯’,列侯可是二十等爵中的最高等,你说列侯低,这让后面的十九等爵位情何以堪呐?”
      小悠:“二十等爵?是哪二十等爵呀?”
      大姑:“二十等爵,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军功爵不是商鞅首创的,而是商鞅整顿并完善的),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三级中更,十四级右更,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秦朝、汉朝沿用此制。”
      小悠:“爵位有什么用呢?”
      大姑:“许多待遇都跟爵级挂钩,如授田授宅、免除徭役、豢养家客、减刑抵罪、赎取奴隶等。此外,爵位还可以买卖,于是到了灾荒年月,就有百姓把自己的爵卖了换钱以渡过灾荒。”
      小悠:“挂钩是怎么挂钩呢?”
      大姑:“以授田授宅为例,爵位越高,耕地面积和住宅规模的上限就越高。比如,关内侯95顷,95宅。”
      小悠:“减刑抵罪呢?”
      大姑:“汉法规定,老百姓犯罪,只要‘买爵三十级’,就能免除死罪。”
      小悠:“死罪都能抵,这可太有用了!”
      大姑:“不过后来因为爵位的泛滥,爵位所对应的政治、经济权利和爵位脱钩了。”
      小悠:“爵位怎么会泛滥起来呢?”
      大姑:“西汉的军功爵制出现了一些变化,爵位出现了民爵、吏爵,始自刘邦,这两种爵位不以军功授爵,旨在收买人心。
      此后,西汉授爵方式开始泛滥,遇有国家大事、皇家婚丧嫁娶等,都会向全天下百姓赐爵。此外,外戚、宦官、后妃等也都可以赐爵。随着长期和平以及社会的变迁,爵位渐渐同军功脱钩。
      爵位获取的方式,除了前面提及的之外,还有一种‘入粟拜爵’,即百姓向国家提供大量谷物,而国家赐予爵位作为回报。”
      小悠:“那这爵位岂不是成了大白菜?满大街都是了!”
      大姑:“嗯!因为爵位越来越滥,为了保障高等爵位的‘含金量’,于是对二十等爵进行划分,第一至八等爵位为民爵,是平民百姓可以获得的爵位,第九至二十等爵位为官爵、吏爵,是赐给官吏的爵位。尤其第二十等爵为列侯,赏给有特别功劳之人,当时被人视为最高荣誉。”
      小悠:“一日五侯,全是列侯,他们立了什么特别功劳呢?”
      大姑:“功劳?哈哈!”
      小悠:“哦!呵呵!”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