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6、第一百三十六章 ...

  •   哈梵泰可不知道他最疼爱的十二妹在他身上找优越感,他最近接到消息,他那几位哥哥都忙着争抢正蓝旗的旗主之位。

      哈梵泰曾经也想要加入其中,毕竟一个满军旗的旗主之位诱惑不可谓不大。

      可是哈梵泰想起他额娘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你能力有限的时候,最应该做的是握住自己掌心的东西,而不是抓住一切想要抓住的东西,那样的话就会像握流沙一样,抓的越紧流失的越多。

      而且他也察觉到皇阿玛回京以后的动作,虽然他猜不到皇阿玛具体要做什么,但是也知道他们兄弟八个加在一起都斗不过皇阿玛,还不如好好在正白旗里干。

      没多久,哈梵泰就知道了皇阿玛下了怎样的一盘棋。

      那个时候,他的好四哥已经打败大哥和三哥成为正蓝旗的旗主。

      不过也没有用,在皇阿玛下达了重镇驻兵的新政策以后,八旗旗主的权利已经大大削弱了。

      原本八旗旗主相当于‘土皇帝’,对自己旗下的牛录和士兵有着绝对的生杀予绝,可是现在皇太极要把八旗打乱放到各个重镇。

      重镇意思为军事上占重要战略位置的城镇,也就是明朝时期的卫所,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在各个边防地区,当然也有大型州城。

      把八旗打乱放到各个重镇是一项难以言喻的决定,它也许会让大清更进一步,又或许会大清被赶出中原也说不定。

      毕竟满人比起汉人还是太少了,皇太极不可能把满蒙汉八旗的兵力都放到各个重镇去,那就势必要重新招募兵卒,当汉人在军营里占了大部分兵力,就要担心反噬。

      在皇太极提出分八旗驻守重镇的时候,有那走一步看百步的聪明官就看到了这一点,其中就有陆闻之和范文程,他们内心并不赞同皇太极这一提议。

      他们虽然是汉人,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已经成为大清臣子的他们最好的结局就是谱写君臣相宜的假话。

      要是满人被赶出关外,那他们就只怕没有好下场。

      可皇太极是什么人,他做的决定已经在心里打定了主意,就算他们反对也要实施下去。

      皇太极相信只要他能让天下长治久安,老百姓日子过得下去,就会接受大清的统治。

      老百姓其实最是知足常乐,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连字都不认识,更别提开蒙了,能看到的也就是村里的山山水水和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活下去,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拼尽全力了,官府更是他们头顶上的一片天。

      只有在那种大灾年间,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死去,他们才有可能反了这片天。

      可如果他们能在缝隙里找到一抔生存的土壤,能让自己发芽生根,哪儿管得了头顶上坐的皇帝是汉人还是满人啊。

      *

      马喀塔出嫁了,达哲也离开京城了,哈梵泰忙着和他的几个哥哥斗智斗勇,宝华的身边只剩下一个阿哲。

      她把阿哲往至善学院一扔,就有更多的精力做自己的事。

      伊德日:“主子,咱们的人已经准备好了,只是……”

      “只是什么?”宝华翻着账本,这次出海船队比第一次出海还大。

      “前几日安巴大人找到了属下,他说陛下也要派人跟着船队出海。”

      伊德日之前犹豫就是因为这一点。
      宝华倒不奇怪,“嗯,我知道。”这事前一段时间皇太极就找她提过了。

      皇太极是个聪明人,他从大明一直没有撤销造船厂,就知道出海大有可为,又从伊德日两次出海运到盛京城的宝石珍宝,猜测到出海里蕴藏的巨大利润。

      他想要派人跟着宝华的船队出海,就是为了查证这里面的利润到底有多少。

      宝华并不反对,海上有风险,但利润更大,而且固步自封才是自寻死路,皇太极能想到走大明走过的路在宝华看来是一件好事,要是真像顺治那样颁布禁海令,再由他的子孙后代一代代加强,后果可不堪设想啊。

      其实明朝的时候也有禁海令,还明太祖朱元璋提出来的,在洪武四年十二月,朱元璋命靖海侯吴祯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元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隶各卫为军时,就宣布‘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洪武十四年十月又宣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可持续时间并不久,在朱棣上位以后就慢慢开了海禁,还让人出海。

      皇太极既然和宝华提到出海的事情,想必等这次出海回来就应该会成立大清的造船厂了。

      想到这里,宝华又让伊德日加了两成的货,原本她想着前两次出海,最好有一个缓和期,可是现在想想等皇太极开始组织出海,势必会对她的船队造成影响,现在船队能多运点,当然在保证船队的安全的前提下多运点。

      这厢宝华刚安排好再次出海的事情,那厢应莫愁就来找她了。

      其实要宝华说,陈氏就是想太多,她也不想想,成亲是结两姓之好,陆闻之看上了应莫愁,也要应莫愁同意啊。

      单纯看应莫愁和陆闻之的社会地位,一个是出名从良以后得皇后娘娘看中进了书院当了一个没什么权利的院长,另一个则是陛下看重的最年轻的内阁大学士,陆闻之比应莫愁高了不是一星半点。

      实际上陆闻之早就猜到应莫愁是宝华的人,真的轮起他们俩的地位还是应莫愁在宝华这里的地位更高。

      他们俩感情的事倒现在都没有修成正果就是因为应莫愁的事业心和忠心。

      应莫愁对宝华的忠心日月可鉴,当初她还没有走到宝华面前的时候,在知道主子需要一个天下第一才女名头的花魁,她就能比其她人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来做到,就可以从中看出一二了。

      等应莫愁到了宝华面前,又被她选中当了师善斋的夫子,教导公主们,应莫愁对宝华的滤镜与日俱增。

      接着又成了至善学院的院长,应莫愁恨不得一天十二个时辰都为宝华做事,哪里还有心思想着成亲的事?

      陆闻之也知道应莫愁的心思,他理解并支持她。

      应莫愁曾经找他说过这件事,那时候应莫愁说完后也曾劝他另娶贤妻,可陆闻之不愿意,一等便等了这么多年。

      也不知道应莫愁什么时候会答应他的求亲,也许如她当初所说的那样,至善学院桃李满天下的时候吧。

      今天应莫愁来找宝华就是向她禀告福临的事。

      宝华:“你是说福临在至善学院里面安插了人手,并且他对这一届的学子很‘好奇’?”

      “是的,主子,您也知道至善学院举办到如今已经快五年了,学院里的夫子和干活的人也越来越多,各方人马的人都有。”

      应莫愁指的是各方势力或是收买书院里原本的人,或是让他们的人考进书院,这是至善学院办大不可避免的事情。

      宝华倒是可以把书院里的人都换成她的亲信,可是那样书院要想真正的办大就难上加难了。

      毕竟书院的一部分学子来源就是这各方势力,要是不让他们安插自己的人,只怕他们还会联合起来不让他们族里的女孩子和他们有关系的人家进至善学院学习。

      到时候至善学院的学生可能只剩下一小半,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还不如现在这样的,至善学院的核心人物和重要人物都是宝华的亲信,各方势力的人只能在至善学院不重要的岗位慢慢向上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宝华把所有想往至善学院这艘大船跳的势力拢到一起,才能把风阻降低到最小。

      虽然这么做也有隐患,势力太多,可能时间长了,也许是五十年,也许是一百年,又或许是更多年以后,至善学院会成为其它势力牟利的场所,但是宝华相信到了那个时候肯定已经培养出了很多自立自强的女人。

      这些女人一代传一代,或许不用等到三百多年以后,女性意识就会觉醒。

      这些都是宝华所希望的,现在才起步,说多了都太虚了。

      宝华看着她听到应莫愁所说的话让她拿来的新入学的学子名册,手指在一个个学子名字划过,在近十位的名字稍加停顿以后,又划到三个名字上。

      它们分别是博尔济吉特·额尔德尼布木巴,董鄂·宛贞,董鄂·宁娜。

      博尔济吉特·额尔德尼布木巴和宝华的蒙古名字是不是很相似,其实额尔德尼在蒙古语里是珍宝的意思,一般额祈葛在自己看重的女儿取名字的时候都会加额尔德尼,就像大明所说的掌上明珠一样。

      博尔济吉特·额尔德尼布木巴是吴克善的嫡长女,他除了对长女的疼爱,更对她寄予了厚望。

      吴克善对于宝华这个姑姑的印象并不怎么深刻,主要是那个时候莽古斯还在,他非常看重这个长孙,都是把他带在身边的,莽古斯又经常上战场,跟着他身边的吴克善自然不常在科尔沁。

      吴克善几兄弟和海兰珠没有做过对不起他们的事,宝华和敖勒布也没有把对布和的仇放到其他人身上。

      说到底这种兄弟间争权夺利的事情世上并不少见,如今是宝华和敖勒布胜利了,他们俩又如日中天,吴克善他们都是部落的台吉,又如何会为了一个已死的人和宝华他们作对,即使那个人是他们的额祈葛也不可能。

      宝华和敖勒布也没有因为布和的关系牵连到吴克善他们兄弟。

      这也很正常,宝华和敖勒布跟布和之间已经有怨抱怨,有仇报仇,她是胜者,又何必管败者如何的抓心挠肝呢。

      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与胜者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宝华和大玉儿有仇又是另外的恩怨了。

      说回吴克善的长女的身份,她就是大清入关后第一个明媒正娶,从午门正门抬进紫禁城的皇后也是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从她的一生可以看出福临的可笑。

      董鄂·宛贞上一世的身份是福临的贞妃,可惜命不怎么长,在福临出家的时候,受了牵连被大玉儿赐死。

      其实那个大玉儿最想赐死的人是董鄂·宛如,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清世祖福临的孝献皇后董鄂妃,也是福临想要出家的‘罪魁祸首’。

      可惜啊,在之前她就已经死了,大玉儿就算是大清的太后娘娘,也无法让死人死而复生。

      没有了董鄂·宛如,贞妃这个四服内的族姐妹自然被大玉儿当成了出气筒,年纪轻轻就没了一条小命。

      至于第三个名字董鄂·宁娜,说起她的封号宁悫妃还有人会陌生,可是提到她的亲生阿哥福全,那么知道的人应该不少了。

      爱新觉罗·福全,顺治次子。

      据传福全幼时,顺治帝曾问其志,他说:"愿为贤王。"

      于是在福临出家以后,大玉儿便遵循顺治留下的话以及福全自己的意思,越过他扶持皇三子玄烨登基。

      可其实并没有这样的事情,想想孝献皇后的皇四子夭折前,福临最是看重皇四子,其他皇子阿哥都不被他看在眼里,又哪里会过问福全这样的问题?

      皇四子夭折后,孝献皇后痛失爱子,身子骨一日比一日差,福临连国事都没有心神管,又哪里会有闲工夫问福全这样的问题。

      等到孝献皇后过世之后,福临更是一门心思的想着出家,忙着和阻扰他的大玉儿斗智斗勇,连见一面其他人的心情都没有,又遑论说话了。

      这流言在聪明人眼里一看便知是真是假。

      实际上在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早夭之后,福全已经是名符其实的皇长子了,在世人的眼里,小孩子没有立住前早夭不仅不能进祖坟族谱,更是不能排行 .

      爱新觉罗·牛钮出生八十三天就夭折了,连百天都没有过,更是不会进爱新觉罗家的族谱,所以福全就是顺治的皇长子。

      至于为什么会传出福临和福全这样的对话,都是因为大玉儿的私心。

      就因为董鄂·宁娜是董鄂氏一族的人,虽然和孝献皇后已经出了五服,但就因为她姓董鄂,在大玉儿心里就是罪大恶极,董鄂妃毁了她的宝贝儿子,她又怎么可能让董鄂氏所出的阿哥登基称帝呢?

      在这个时代,继承的纲常伦理,以嫡为尊,但要是没有嫡子便以长为尊。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流言,也就造成了福全明明是长子,却输给了玄烨这个次子。

      大玉儿不断提及福全是皇二子,玄烨是皇三子,二子和三子的身份差别不大,就连那些重纲常伦理的汉臣都找不到理由为福全说话,也或许是他们想说却不敢说,要顾忌手握重权的多尔衮。

      宝华看着这三人的名字,她们三人的下场也就董鄂·宁娜好一点。

      可是董鄂·宁娜那是什么人,她是东果公主和何和礼的曾孙女,前些年何和礼过世后,就是多济理担任副都统,这位是宁愨妃的祖父,多济理的儿子喀济海,也就是宁愨妃的父亲则成为长史。

      董鄂·宁娜出身贵族,身份超然,哪怕上一世她进宫的时候,福临的后宫因为皇太后大玉儿的关系,位份高的都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女人,董鄂·宁娜即使是小福晋级庶妃,也享受的是高待遇。

      因此董鄂·宁娜万万想不到有一天她会输给和她同是小福晋级庶妃的佟佳氏。

      因为心里堵着一口气,所以在康熙登基以后的那些年,她都郁郁寡欢直到过世。

      宝华觉得她们和她一样是皇权底下的牺牲品,不过她也只是视线多放点在她们的名单上,并没有打算插手她们未来的婚事。

      这一世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她们未必会嫁给福临。

      就算最后她们还是成为福临后院的女人也是她们自己的选择或者是迫于家庭压力做出的选择,宝华不会干涉。

      而且宝华相信在至善学院受了多年教导的她们再和福临和大玉儿这对母子‘对上’,输赢可未可知呢。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36章 第一百三十六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