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第三十八章 ...

  •   十一月,北方已是寒风凛冽,但南方的秋意还不怎么浓厚。博大的中国,南方还是艳阳高照,北方已是冰雪连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迅猛增长,多少欢笑、多少眼泪、多少汗水铸就了中国经济的辉煌。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离乡背井到东南沿海去了,乡村里越发显得安静。这些农村出来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事什么工作?有经商才能的可能会盘下一个门面做生意,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都只有进工厂这条路。当我们拿着最新款的手机,当我们在空调房里躲避夏日的炎热时,我们是否会想起这些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工业品的制造工人在流水线上的艰辛?
      之所以不得不远赴他乡,都是为了谋一个生计,一年中往往也只有过年才能回家几天。长久在外,对家人、家乡的思念是他们解不开的心结。
      城市在不断发展,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的汽车越来越多,夜晚的灯光日益璀璨,处处都是繁华跟喧嚣。但大茅坪这个村庄不依时代的潮流,像世外桃源般地保持着过去生活的节奏跟面貌。
      金秋时节,虽然早晚有了凉意,但中午的温度还是适宜的。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山林里落叶乔木的树叶被秋霜染得色彩斑斓,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已是沉甸甸的,马上就能收割了。
      青壮年劳动力多已外出务工,双抢时村里再也没有以前热火朝天的场面,也难得再听到踩打稻机的声音,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机的补贴,多数农活由机耕犁跟收割机来完成。这样上了年纪的庄稼人一般也能把这活干下来,这当然节省了不少的时间跟力气。打回来谷后,把谷跟稻草晒干,一年主要的农事就做完了。
      胡建明打完稻谷后,村里的一件事情不得不提上了讨论的议程。是这样的,十多年来,村里的年轻人不断地外出务工,常年只在年头年尾在家里待几天。很多年轻人都已经婚嫁了,多数孩子带在身边,有的则是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带着。这样一来,村里的小学本来一班有三四十个学生,现在因为人口外流,一个年级常常只有十多个人。十多号人的班级,每个科目也得配一个老师,偌大的教室里显得空荡荡的,学生没有上课的感觉,老师对着十多个学生上课,也没有往日的氛围,校园里再没有了往年热闹喧哗的场面,气氛一年比一年冷清。以前课间操学生能站满整个操场,现在整个学校都只有稀稀落落的三四十个人。
      一个年级只有十来个学生,但老师和学校相关的配套措施一点都不能少,按人数平均下来,这办学的成本当然是很高了。
      王老师离退休年龄还有几年,以前一下课觉得学生多太吵,现在学生真的少了,又怀念过去的热闹。这一两年来,时常听人说学校要合并,学校合并了,那班级也会合并,到时候老师怎么安置?王老师本来还忧心着这个问题,但不久前她女儿陈珍因教学出色调到了市里的高中,而她也快到退休年龄,学校合不合并也就释然了。这几年来班上的学生越来越少,人太少也不像个班级,合并后把原来学校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说不定能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合并这个事几年来一直在村里传播着,但也没有个具体的说法,村里大多数学龄儿童都在父母务工的地方上学,所以学校合并这个传闻关心的人并不多,但徐通跟毛勤勤就不一样了。
      徐通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出去得早,在队里最早盖起了楼房,楼房盖好后又娶上了媳妇,现在孙子五岁,孙女六岁,分别上幼儿班跟一年级,所以学校合不合并,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
      孙子跟孙女出生后,大媳妇把女儿带到一岁多一点后,跟着徐吉茂去广州打工了,每年年底才回来待个十来天。二媳妇倒是在家里带着孩子,操持着家务。也因为二媳妇的勤快,让徐通跟毛勤勤的负担轻了一点。孙子孙女正是上学的年龄,村里的学校到底合不合并对徐通来说就是一件最重大的事了。
      客观的形势是村里的学校没有多少学生,不但大茅坪村学生少,每个村的学校学生都少,学校的合并显得很有必要。不利的方面是,如果学校合并了,那孩子们上学就远了。大茅坪村的校舍本来是建得不错的,但前几年在南山坡村盖了希望小学,教学楼是好几层的楼房。如果合并学校的话,当然是把学生都集中到希望小学去上课,只是大茅坪村的孩子上学就远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多次听说学校要合并,但胡建明并不热心,他好歹是村长,得为村里争福利,给村里争到了福利,那也是给自己赚到了面子,说明他比别的村长强啊。
      对胡建明来说,这几年来学校合并这个事情一直都在提,但他并不热心,合并还是不合并,关他什么事,反正他又得不到什么好处。真是要合并的话,估计是合并到希望小学去,到时候村里孩子上学远了,怕被说闲话啊。但最近市里有个木材商人刘厚辉去他家里走了几趟,他马上对这个事情热心起来。
      事情是这样的,大茅坪山多,山多的话自然木材就多。这个木材商人早就看中了这个地方的木材,一直想办个木材加工厂,但苦在没有办厂子的地方。一个偶然的机会,木材商人听说学校可能要合并,于是就看中了大茅坪村的学校。要是学校合并了,那么大面积的操场跟两排教学楼足够办木材厂。于是木材商人找了胡建明商量,说是请他推动学校合并,学校合并后希望能把学校承包给他或者是卖给他,当然许诺给胡建明不少好处。
      有了木材商人承诺的好处,胡建明对这个事立马热心起来。他先是跑到乡里跟乡政府汇报了一番学校的情况,在乡政府跟区里教育部门的协调下,果然邻近几个村的小学都合并到了南山坡的希望小学。在胡建明的运作下,大茅坪村的学校直接卖给了木材商人。所卖的钱按村里的人数平分,那些孩子在外面上学的分到了钱都有几分喜庆,但对徐通跟毛勤勤来说,他们的孙子孙女本来上学只有一两里路,现在要去南山坡上学那有十多里路,怎么办!这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上学的问题。
      对徐通来说,十几岁起就做泥瓦匠,靠这门手艺,再加上闲时在外面做些小生意,他家的光景在村里是不错的。两个儿子初中毕业后虽然游手好闲了几年,但好在弟弟徐达在广州家具厂做事,也就把他两个儿子带到广州打工去了。两个儿子还算争气,打工赚到的钱也没有乱花,他们出去几年就把楼房盖起来了,紧接着媳妇也讨了,两个儿子都成了家,做父母的负担也没有了。他还开着小卖部,多多少少总是有点生意。说起来徐通的日子比一般人过得要轻松,但随着孙子孙女一天天长大,他的忧虑也一天多似一天。
      孙子孙女越来越大,但是大儿子跟大媳妇常年不在家,孙女天天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教育就是个问题。记得徐吉茂跟徐吉盛小时候他们爷爷奶奶老是宠着他们,溺爱着他们,自己做父亲的时不时地会给他们的爷爷奶奶提个醒,但是说来说去,再怎么说,徐通父母口头上接应的话总是落实不到行动上。当时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不应该纵容他们,不应该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现在轮到自己做爷爷了,每当孙子孙女提什么要求时,他理智上知道应该给他们定下规矩,但一看孙子孙女调皮可爱的笑脸,又爷爷奶奶叫个不停时,总是抗拒不了他们接连而至的一连串不合理要求。明知这样对孙子孙女成长不好,但好比抽鸦片烟的人,拒绝不了眼前的这点快乐。
      另外了,孙子孙女虽然差了一岁,但都上学了。在课本跟课堂里,老师时常会说到爸爸妈妈,并要小朋友说各自跟爸爸妈妈的故事。也许是老师提这样的问题时孙子孙女没有回答好被老师批评了吧,反正自从上学之后,孙女回来后时常会问到她的爸爸妈妈去哪了,为什么课本里那些孩子都有爸爸妈妈陪伴,她却没有。这些问题在徐通心里形成了一个结,不知怎么才能解开。
      孙子孙女之前在村里上学,只有一两里路,走路也只要十多分钟。他们自己就能到学校。但是现在大茅坪村的学校被合并了,得去南山坡上学,这十几里路,徐通不得不每天骑着单车送他们去,下午要赶在放学前到学校门口等着孙子孙女。孙子孙女接回来后又得监督着他们写作业。但当爷爷奶奶的在孙子孙女面前没有多少威严,常常都是边玩边做,很多时候都是徐通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又总是拒绝不了孙子孙女的撒娇,这真是个大问题。都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孙子孙女的起步教育要是没有做好,将来怎么办?如果因为忙着赚钱忽视了孩子的教育,他们不能成才,那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在孩子成长的年龄一年到头都难看到爸爸妈妈,将来他们长大后,会不会觉得童年缺少父母的陪伴而有所遗憾?爷爷奶奶虽然从心底里疼爱孙子孙女,但毕竟还是跟父母不一样,爷爷奶奶的怀抱哪有父亲母亲的怀抱温暖了。毛勤勤心疼着孙子孙女,只怪两个儿子为什么一定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为此,她还跟徐通争起来了。
      “真不知道吉茂跟吉盛怎么想的,跑那么远,一年到头都难得回来一回,难道只有广州有钱赚?”
      “这也是没办法,广州那边机会多一点吧。”
      “孙子孙女我带着也没什么怨言,但爸爸妈妈的角色我们再怎么样也是替代不了的,这对孙子孙女不公平。”毛勤勤时常看教育电视台的节目,耳濡目染之下也吸收了一点电视里谈的教育方法。
      徐通听着不知说什么话好了。
      “他们长年在外,这也出去快十多年了,难道打算一辈子在广州打工?现在他们也成家了,回来找点什么事做,就算收入比广州那边少一点,但总能把儿女带在身边。”
      “他们有他们的想法吧。”
      “反正我看要我们俩给他们带孩子,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他们不回,我们不带着还能怎么办,难道把孙子孙女送到广州去吗?”
      “下回他们打电话回来,就跟他们说不给他们带孩子了,叫他们自己回来带,看他们怎么办!”
      一来担心孙子孙女的教育问题,二来两个儿子长年在外,她做母亲的有时也想得慌。以前是为赚钱盖房子讨堂客,现在他们都成家了,没这个压力了,回来找点事做,就算少赚点钱也比在外面漂泊要好。
      就这样,下一次徐吉茂跟徐吉盛打电话回来时,毛勤勤在电话里毫不客气地说不给他们带孩子了,叫他们自己想办法,是把孩子接到广州去,还是他们回来在家里找点事做把孩子带在身边,让他们自己看着办。徐吉盛跟徐吉茂听到妈妈的这个态度,几年来的犹豫不决得好好考虑,是时候确定个方向,好好拿主意了。
      他们都已过了三十,在厂里打工的话还能打几年?这样长年漂泊在外,什么时候是个尽头?他们已经过了青春年少的岁月,得为今后好好打算。手头的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早已习惯,他们也习惯了广州夜晚拥挤的街道跟炫目的灯光,现在要他们作出改变,他们能做什么?
      妈妈说不给他们带孩子了,把孩子接到广州来吗?虽然在广州打工比在家乡打工工资高,但孩子要来广州的话,那广州的开支也高,这样还不如回去找点事做。但回去能做什么事?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热闹跟灯光,难道回到家里守着那几亩土地?虽然他们是从那个地方出来的人,但现在要他们回到那个地方守着土地,心理上总是有或多或少的抗拒。这十多年来,每年只有过年才在家里待几天,而且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原本的家乡这十多年里只是个客栈。这十多年来,他们都没有再扛过锄头,更没有下过稻田,农业生产的时节跟流程都已生疏,现在回去还能适应农业生产吗?
      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群喧哗,街道整洁,灯光璀璨,每次年底回去,面对乡村的田野跟山丘,村里的寂静,乡间雨后泥泞的马路以及夜晚的宁静跟黑暗时,总是有不适应的感觉。尤其每次回家,手机时常没有信号,这对习惯了网络的他们来说,每年回家就是跟外面的花花世界断了联系,那几天总是煎熬。虽然在城市里他们地位并不高,但在陌生的城市,并没有人情的羁绊,更没有相互间的攀比,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生活,身边也不会有什么闲言碎语,把自己手中的工作做好就行。你过得怎么样,又赚了多少钱,没人关心,生活也算过得自由自在。只是结婚后这几年来,年龄渐长,又想着留在家里的孩子,这才使他们多了顾虑跟对家乡的想念。
      孩子五六岁了,也都知道事了,要是他们长大后童年的记忆里没有父母亲,那对孩子们是多不公平。孩子留在老家,固然方便了他们在广州工作,但对孩子的想念及每次过年回家孩子对他们的冷漠,让他们对眼前漂泊异乡的生活愈加挣扎。
      一年在外,下班后总是想着孩子,自从有孩子以后,给家里的电话都打得勤多了。但电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一年年地长大,但是跟孩子的感情一年年地生疏,做父母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但能怎么办了!
      他们出来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只有从乡村走到城市的,还没有见到谁出来打工后又回去种地,自己不说回去种地,如果真回去的话能做什么事?这十多年来都在工厂里打工,会做的事也就手下的这点活,如果回去能干什么?十多年的打工生涯,除了厂子里的环境,似乎跟外面的世界已经脱节。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不在厂里打工回去又能做什么?徐吉茂、徐吉盛两兄弟想着这些问题时不时地陷入了忧愁。
      怎么办?前几年想着房子盖好了,老婆也娶上了,生活不会再有多少烦心事,想不到现在这个事似乎比以前所有事都来得紧迫,该怎么办?
      母亲说不给他们带孩子似乎已经是下了通牒,想想母亲的性格,应该也不是说着好玩,他们得认真考虑。是啊,孩子整年整年地让父母带,父母亲想做点自己的事也做不了,这对父母也不公平。想到这,兄弟俩不由得有点愧疚。父母亲辛辛苦苦把他们带大,现在他们上了年纪还在田里地里操劳,做儿子的不但没有回报父母,还给父母增添负担。
      这几年来,每次过年回家,母亲总是劝说他俩回来找点事做,不要跑那么远的地方。但是他们习惯了广州的街道,回来重新找事做得面对全新的环境,他们一直没有这个魄力。现在母亲说不再给他们带孩子,这也是他们得仔细考虑作出决定的时候了。
      哎,今年过年回去再说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