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第 21 章 ...

  •   王方与赵氏一道回了乡下的赵家村,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把他们吓了一跳。本来里正赵柯早就想去镇上找他们,但他事务繁忙,一直不得空,这才耽搁了下来。

      为了赵氏宗族的名声着想,赵柯必须慎重处置这件事,在民间,官府的权力实际上不如宗族的大,宗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甚至可以决定族人的生死,这也是他为什么身兼两职,既是族长又是里正的原因。赵家村人一向朴实敦厚,与世无争,族中也出了不少读书人,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大族。世人重视孝道,不孝之人必遭唾弃,若不严正处理,族人尤其是读书人的名声就坏了,将来婚嫁丧葬、做官从商,都会有所阻碍。

      王方出于尊重,首先询问赵柯的意见。

      赵柯的建议是,等赵秀才病情稳定了,就把他接回村里来,由他的侄子一家赡养,因为事关赵氏族人的名声,他们都不敢怠慢,另外,赵秀才在乡下还有一栋老宅,赵氏的陪嫁田地也还在,有这些财产,再加上赵氏能逢年过节的回来探望,他作为族长,会特别关照赵秀才,也能让他安享晚年。

      至于赵怀,按照族规,像他这样不孝不悌的人,是应该除族的。不孝不悌者,不得参与科举,还会连累宗族名声,世人尤为重视,赵柯已经通过多方面核实了赵怀做下的违逆孝道之事,多年前他就看得出来这孩子心术不正,为人乖张,他那个小娘又是个人尽皆知的“搅家精”,从他们搬到镇上,宗族和村中事务从没见他们参与过,出过一份力,到头来还要连累他们,还不如除了族,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除族在这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处罚,这个决定,也是他和几位族□□同商量出来的。

      盖因赵秀才一事不只是一家一户的事,而是整个赵氏宗族的事,所以赵柯反应很快,处理也十分严厉,说来这还有王浮和李大夫的功劳,像这样的奇闻轶事,在娱乐匮乏的乡下,一传十十传百,最后都会被夸大,尤其故事的主角是个七岁的小娘子,又有名声在外的李大夫作证,大家都深信不疑。

      至于赵悦,赵柯根本没有考虑过他,他已经出家多年,与外界也很少来往,大家都不知道他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当年发生那种事,大家都说过他不孝的话,赵秀才把他逐出家门也是当着村里所有人的面。所有人都没想到,赵氏和王方回来三天之后,赵悦也回来了。

      “你说要把你爹带回清水寺赡养?”赵柯眉头紧皱。

      “是的,一来我与爹爹阿姐都不愿麻烦族人,二来住持已经答应我了,许我把爹爹接到寺中侍奉。不瞒您说,就算我相信堂兄堂嫂能善待父亲,爹爹一人寄居他人檐下,也不会开怀,寺中生活虽然清苦,好歹是与我住在一起,也有师兄弟们帮忙照应,日子不会太过艰难。”

      “你有这份孝心十分难得,本以为你出家多年,已经决心断了红尘往事,所以才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赵柯叹息一声,“但我也要公事公办,赵怀不孝,招来十里八乡议论纷纷,而你当年被德思逐出家门,出家为僧,我怕把德思交给你,有人说闲话。”赵秀才名格,字德思。

      “佛门乃是清净之地,若我心中仍有怨愤,住持不会容我,族长大可放心。”

      “可德思还要养病,你哪里来的银钱替他看病?”

      “这倒不难,寺里也有田地,我可以耕田种地,也可以出门化缘,再加上还有阿姐接济,让爹爹安度晚年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样吧,族中本来也有责任,每年我会从族中给你拨两贯钱、两石米,你家那栋老宅,既然不住,不如就卖了。”

      “多谢叔祖父关照,只是我和阿姐都没有经验,还是要劳烦叔祖父帮忙。”

      “不妨事,不妨事。”

      两人又聊了些家常闲话,赵柯便送了灵尘出门,目送他离开了。

      赵柯回头,见他的小孙子趴在门槛上逗弄蚂蚁,把孩子抱起来,拍了拍他脏兮兮的衣服,笑着说:“四郎长大了,会孝顺爹爹和娘亲吗?”

      那孩子昂着头,清脆响亮地答:“会!还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叔叔婶婶,舅舅舅娘……”

      他欣慰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又叹了一口气。

      事情都安排好了,赵氏便考虑起了回青神的事。王方便说,前两日学堂里的张易简张夫子来找了他,请他帮忙给孩子们讲课。王氏族学有两位先生,五十多个学生,加上他,平日里讲课很是轻松,而张夫子一人带了百余个孩子,他又年老体弱,力不从心,早就有辞退的想法,奈何原来与他一起,偶尔在学堂讲课的苏洵苏夫子上京赶考去了,他一时也找不到代课的夫子。这几天中了暑在家休养,上门探望他的学生苏轼便说纱縠巷里来了位乡贡进士,把他的情况都说了,让张夫子来找他问问。他想着青神那边也不着急,便答应了,可以一直代课到中秋之前,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在眉山再待三个月。

      孩子们都无所谓,反正和父母在一起,只有王瑜有点不开心,他的书还在青神,眉山这边没什么书能看,要看书,他还得去苏家借,很不方便。一想到苏轼苏辙那么小的年纪,学习进度就远远超过了他,他便有些气馁。

      张夫子生病,苏轼和苏辙不能去学堂,程氏便拘了他们俩在家读书。程氏给他们读《后汉书》,读一段就问他们几个问题,或者解答他们的疑惑。程氏的娘家也是书香门第,是眉山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她的父亲和兄长都在朝为官,所以她在闺中时也是读了不少书的。她尤其喜爱读史书,往日苏洵在家的时候,两人还能一起读书,交流读书体会,苏洵不在家,竟然有点落寞。

      程氏今日教的是《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人,因举孝廉而出仕为官,他清正廉洁,不畏强权,屡次弹劾权贵,因党锢之祸两次被捕,当他知道自己在劫难逃时,问他的母亲自己是否不孝,他的母亲却劝慰于他,告诉他,你做的事都是为了国家,为了正义,足以和古代的李膺、杜密齐名,名声与长寿不可兼得,已经没有遗憾了。

      母子两人不畏强权、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精神令程氏感慨不已,苏轼想了想,问程氏:“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取义,阿娘愿意吗?”

      程氏肃然道:“如果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苏轼和苏辙都是若有所思,眼中光彩熠熠。

      读过这一章,苏轼有些耐不住性子,突然聊起八卦来:“阿娘,听说赵爷爷的事情解决了,你知道吗?”

      程氏白了他一眼,知道他想找理由偷懒,其实三人已经读了几个时辰,她也有些累了,等会还要去安排午膳,本就不欲再讲下去,他倒是个不懂看眼色的,直愣愣地就叉开话题讲起了闲话。

      “自然知道,昨日赵家娘子过来,说等他们一家回青神了,就把赵家秀才公送到清水寺十娘舅舅那里去。”

      “那十娘他们什么时候回家啊?”

      “中秋前几天吧,毕竟王家上有老下有小,赵姐姐也不好在眉山住得太久。中秋佳节,还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好。”

      苏辙坐在凳子上,十分乖巧,他性格沉敛内向,一向不太爱说话,与他哥哥的跳脱性子截然相反。

      苏辙两只小手撑着下巴,眨巴着眼,问程氏:“阿娘,家里有酥果子吃吗?”

      程氏诧异:“什么酥果子?”

      “就是……”苏轼一把搂住苏辙,不让他继续说,接口道:“前几日在集市上我给同叔买了几块酥果子,他吃过之后念念不忘,午后我再带他去买。”

      “唔唔……”

      程氏便笑道:“同叔不是不爱吃那些点心果子吗?难不成集市上买的酥果子比阿娘做的还要好吃?”

      “当然不是啦!同叔就是没吃过外头的,图个新鲜,阿娘做的最好吃!”

      “就你嘴甜,但也要记着,外头做的适当吃一些即可,还是在家里吃比较好。”程氏拍了拍苏辙的脸蛋,问他:“同叔记住了吗?”

      苏辙偷偷看了他哥哥一眼,点点头。苏轼一本正经地拿着书接着看,程氏见了很是欣慰,便让他们俩自己去玩,带了使女下厨去了。

      苏轼等他娘一拐过墙角,就把手里的书放下了,拉着苏辙的手,嘱咐他说:“阿娘的点心做得不好吃,你且忍忍,这两天十娘家的事情也忙完了,我们午后就去他们家玩。十娘说她会做很多很多种点心,都是别人家吃不到的。”

      “那还有酥果子吗?”

      “当然有,只不过你一定要记着,到了十娘家,要乖巧听话,不要给她惹麻烦,回家也不要和阿娘说,行吗?”

      “好!”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