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爆米花 ...

  •   我说哇哇哇,然后你们就一来一往留了联系方式地址,然后你去找他他来找你,然后见了父母长辈拍了照登了记,然后我爸爸就出生了对不对?
      海泠说,不对。
      哦,我猜也是。

      小高这次是一个人来的,为了他自己的课题。海泠带他上了三楼,把藏书阁点给他看。第一眼看到门上的木雕画的时候,小高非常震惊,他说我上次来的时候还没这个吧,这是突然从哪儿变出来的?
      海泠说上次也在,你没仔细看。
      小高半信半疑地接受了这个说法,然后凑近了细看起来。

      他说这幅木雕年头不少了,又这么精致,都能算是文物了——你们怎么就这么敞开了放着?
      海泠不知道该怎么说——总不能说是前两天刚回来的。
      小高又笑笑,自问自答似的说,也对,为门做的木雕,留在门上是最好看的,文物也不是为了被锁进玻璃柜里供人参观,才做出来的。
      他说,古代工匠们的心思都很单纯,他们在木头上雕花,只是为了让它更好看。
      海泠说现在的人难道不也是吗?
      小高说现在也有这么单纯的人——但想法复杂的人更多;有些人研究艺术,不是因为“美”。
      他伸出手做了一个点钞的动作。

      两人收拾了一个上午,又一个下午,中途海泠请他吃了午饭——和图书馆隔了一条马路外的小面馆,大排面便宜又好吃。
      到了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窗户擦完了,地板晾干了,书架上的书都堆在走廊上放着,等着一本本清理掸灰。

      海泠觉得很不好意思,人家本来是来办事的,结果反而帮忙搞了一整天的卫生。她说那堆书先放着吧,我明后天慢慢擦。然后她拿起那份书单,给小高找书去了。
      他的书单上一共七本书,都是又冷又偏的名字——关于一些旧民俗、老行当,以及地方史的古籍文献。她问他,你是学什么的呀。小高想了想说,算是历史。

      海泠翻开馆里的编目簿子,用手对着上面的书名一行一行地找,花了半来个小时才找到其中三本。她把书架和号码记在纸上,继续找剩下的。
      小高在旁边看了一会儿,有点坐不住了。他说,这种工作太浪费劳动力和时间,输入计算机信息库的话,几秒就能检索查找完毕。
      他说,以后——不对,很快就会大规模普及自动化办公了,到时候你的工作量可以减少一半。

      海泠随口说,就算要普及,像我们这样的乡下镇子,也不可能那么快就跟上。
      小高说不会,现在国家的大门已经打开了,未来十年内的发展,会比过去五十年都快——会有更多新事物出现,淘汰那些不方便不合时宜的旧事物。
      他又说,过去也有过像现在这样,外来的技术和文化排山倒海涌入的时期——比如盛唐和晚清,不过当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战乱,所以没能继续发展下去。

      ——说到这里的时候海泠停了一下,叹了口气说,我那个时候想,这人说话怎么跟我爷爷似的,别是个傻读书的痴子吧。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书单上剩下的三本也找到了,任务完成6/7。海泠把那六本书拿下来,登记了一下,一起交给小高。
      海泠说,还有一本实在找不到了,簿子上也没有,要不你去别的地方看看?
      说完她一愣,又看看书单上最后那个名字:《行笔拾遗》——似乎刚刚才在哪里见过。

      她拿出三楼的书目清单,视线顺着目录一扫——一模一样的四个字,平平整整地摆在那里。也许上午大扫除的时候,她刚刚亲手摸过这本书。
      海泠说这书单谁给你开的?小高说,东拼西凑,到处看来的。

      海泠又上三楼去了,轻手轻脚地翻查那堆线装书,很快找到了那本《行笔拾遗》。
      她看小高的书单上写着,作者是唐代的——但唐代哪来的线装书?海泠戴上手套,小心翻了几页,发现这本书的状态很好,纸张几乎没有受潮,也没有发黄发脆,墨迹清晰,书页完整。她想这大概是本后世的手抄本。

      按道理讲,三楼这儿都是爷爷的私人藏书,不对外开放借阅,最多给个复印件。何况这些书才刚刚从灰尘里挖出来,要小心处理,妥善保存。
      然而海泠想了想,把这本书单独登记在另一个小册子上,给书包了个套子,装进塑封袋,又在塑封袋外面套了个牛皮纸的文件袋——然后交给小高。
      她说,你小心点看,尽早来还。

      小高吓得不敢接。他说这样行吗,这书看起来不能外借啊?
      海泠说,古代读书人的心思都很单纯,他们写书,藏书,只是为了传播文化。
      小高认出自己的话了,他笑笑挠挠头,接过了海泠手里的袋子。他说那我一用完马上来还你。

      然后海泠送他到门口,看他把那本书小心地抱在怀里,另一只手提着装了六本书的大口袋,朝车站的方向走去。他短袖衬衣的后背上汗湿了一大块,透出的肩胛骨线条秀气又流畅。
      海泠看着他的背影,想到清晨薄雾里的小树。

      ——“砰”,爆米花的声音,不远不近。
      小树的脚步顿时一停,他伸长脖子,前后左右一阵张望,不知道在找什么。
      海泠想了想——她知道。

      她站在门口“哈哈哈”地笑起来,笑完了伸手朝斜街口一指,提着嗓子说,那儿,爆米花在那儿!
      小高回头朝她一看,也红着脸笑了。他说好久没吃这种手摇炉里出来的爆米花了,省城里都看不见,想吃都买不着。海泠说走走走,那我带你去买去,新鲜的。
      小高还没来得及说好,海泠直接把图书馆大门一锁,背着她的小包跑出来了。

      爆米花的摊子在小镇中学旁边,那儿算是一条小商业街,小卖部杂货店沿路排开,大小孩子喜欢的吃的玩的用的,什么都能在这儿找到。

      海泠对这里再熟不过,她小时候也没少在这儿买糖买花,捏着五毛钢镚子买冰棍。她领着小高去找卖爆米花的大爷,一路经过炸臭豆腐的推车,编麦桔的铺子,卖头绳发夹的花花绿绿的小摊;她听到“叮叮当”的声音被风吹来,混着甜甜的糖香——那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糖贩。海泠小时候,管这个叫“叮叮糖”,你要买糖,小贩就放下担子,掀开盖布,里面是一大块白花花的麦芽糖。他拿铲子“叮叮叮”给你敲下一块来,碎的算送你。

      海泠说你们城里人没见过这个吧,小高说谁说没见过,只不过见得少了——我小时候,省城也是这样的,后来才发展起来。
      他说你看,你们这儿不也是有新的店开起来了吗。

      海泠顺着他的手一望,有两家新的小店在对面开张了。一家卖的是音乐磁带,店门口贴着男女歌手的大幅海报,站在旁边的老板操着一口带拐音的外地普通话。磁带店旁边的小铺子门口垂着厚厚的门帘,旁边墙上挂了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今日放映:《英雄本色》”。

      海泠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那里开了一家很安静的小店,有一个戴眼镜的叔叔坐在柜台后,终日低头修钢笔。
      她也找他修过钢笔,修完之后,写出来的字横平竖直。

      海泠突然发现,这条小马路就像分界线一样,这一边的老铺子老街坊还在优哉游哉地过着老日子,那一边的新玩意新面孔已经势如破竹地突进,带着从门外传来的西洋镜。

      小高说,再过几年,这里也会发展起来,新的取代旧的,然后新的又变成旧的,被更新的取代。
      海泠说,你的意思是,再过几年,我也吃不到手摇炉的爆米花啦?
      小高一愣,想了想说,有还是会有的吧……不过肯定没这么多了。

      他又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总有新的要来,旧的要走——不管什么事物都是这样,哪怕是神,也是会被历史更新换代的。
      海泠想起他之前说的话——盛唐和晚清时,也曾经有外来文化排山倒海地涌入。
      盛唐的时候,印度人的神来了。
      晚清的时候,欧洲人的神来了。
      那这一次……?

      海泠还站在路上想得出神,突然一大群孩子嘻嘻哈哈地从前面跑来,一边大叫,一边紧紧捂着自己的两只耳朵。然后又是“砰”的一声,新的爆米花出炉了,空气里漫开甜甜的米香。

      省城来的大学生抱着书和爆米花回去了,笑得很开心。海泠和他在路口道了别,也准备回家。走了两步之后,她想起图书馆三楼的窗似乎还没关,于是只好调头折回。

      窗户确实没关,还把好几本书吹落在地。海泠一边骂自己,一边赶紧关了窗,把书捡起来小心检查。
      ——她看到一本半新不旧的手抄本,书名很眼熟,叫《行笔拾遗》。
      海泠望着那个书名,回忆了两秒,确定自己放进袋子里的书也叫这个名字。
      所以这是一模一样的第二本?
      海泠决定把书带回家。

  •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 一生负气 的地雷,给J买个苹果吧
    感谢 奈良先生x50、忴翙x20 的营养液,给海泠买包米花糖吧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是在汉代,这里取最兴盛的时代;基督教传入中国有前后四次,这里取真正立足的一次_(:з」∠)_好吧其实只是为了看起来工整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