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打死不离婚的女人4 ...

  •   “这老刘家出了名的赖子,你看看这邻里邻居的,谁家不是三层小楼,摩托电话,就他家,还住原来的平房,房子都是老刘在世的时候修的。唉,老刘家啊,就去了老刘一个好人,多好的一个人啊。”大妈拍着大腿感叹已经去世的老刘是如何仗义,没有错过当年夜半放水灌溉帮着自己和邻村争水的壮举,事无巨细。

      “是啊,对啊,真是仗义,好人!”东耳微笑听着,不时附和,十分赞同。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愿意听老人家讲古呐,我孙子都不爱听这些,小姑娘真有耐心。”大妈笑赞。

      “那是您孙子已经知道了,我头回听,这听得津津有味呢。老一辈的人走的路比我们过的桥还多,都是宝贵经验啊。再说,您也不老,我看刚刚刘四孃头上都有白发了,您这一头黑发,身体健康的,不老,不老!”东耳言笑晏晏,语气真挚,刚听得眼前的大妈说了刘雪华婆婆的排行,赶紧把称呼改过来,也顺利把歪楼的话题正过来。

      大妈撇嘴,指着刘家的房子摆手,表示不屑,“她?还不到六十呢,就在屋里装,我都六十五了还天天下地。儿子媳妇不让,这家里家外的也要收拾干净了,后院的菜地也是我一手操持的,哪儿像她?满院子鸡屎鸭屎的也不见她动一动扫帚。以前村委会还有刚来不懂行情的村官,那些大学生啊,年轻心肠软,还帮她做家务打扫卫生呢,可有什么用?你不小心打碎她一只碗,她还怪你呢。又懒又赖,全村谁待见他们。”

      “这样啊~”东耳发出无意义的感叹,只听一家之言,无法判断。

      “可不是!小姑娘你年轻腼腆,也不要上了她家的当。”

      “可我听说刘雪华每天挨打……”

      “嗨,就那懒货女人,挨打怎么了,不打不成才。农村人不像你们城里人那样讲究,哪家夫妻上火了不干仗,你没见小刘让刘雪华抓疤了脸,还让她告到警察那儿,把人关起来了,昨天晚上大半夜的才回来。谁家媳妇在外面拆男人的台,她不挨打谁挨打。再说了,我们村儿也就刘雪华这一颗老鼠屎,她要没错,他男人也不会打她啊。”大妈有自己一套完整理论,从风俗习惯到刘家个例,仔仔细细分析了半天,得出一个真理一般的结论——都怪刘雪华自己!

      东耳这次只能笑笑了,这换句话说是不是“受害者有错论”呢?别说现在事情还不明朗,就是最后调查清楚刘雪华有不对的地方,可打人也是万万不行的。

      在这个话题上无法和热情大妈达成共识,东耳转移话题问道,“小雨呢?放暑假了,我怎么没看见他?”

      “哦,你说刘雨吧。出去玩儿了,一天到晚外面野,满院子鸡屎鸭屎的也不知道帮忙扫一扫,所以我说一家子懒货呢!那刘雨也让爹妈教坏了,还和我孙子干架呢,不是好的。”大妈意犹未尽的舔舔嘴唇,要不是面前坐的是有政/府背景的“单位上的人”,大妈非好好数落数落刘雨不可,一家子遭人嫌的,居然敢和她孙子干架!

      东耳清楚在这位大妈眼里,刘家估计都不是好人了。她口中“不到六十”就不下地的刘四孃是懒惰的,八九岁的孩子暑假不在家里帮忙,反而出去玩儿,也是不对的。也许农村世情如此,他们当年、他们的子女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可谁家孩子谁家疼,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让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整天做家务,那此时虐待。

      东耳笑道:“谢谢大妈,您说的这些对我太有用了,谢谢您啊。我这还有事儿,就先走了,真谢谢您。”

      “坐一坐吧,你说,连口水都没吃,再坐一坐。”大妈热情挽留。

      东耳也走访过很多次,知道这是“客气虚留”,道:“不了,谢谢您,我先走了。”

      果然,大妈也只是站在原地招呼,不是真的想让她留下,笑道:“小姑娘慢点,撑着伞,太阳大呢。”

      东耳缓缓离开,还听见大妈在背后感叹,“还您啊您的,城里姑娘就是懂礼貌!”

      东耳在村中漫步,刘雪华一家只和刚刚那户大妈家相邻,远香近臭,东耳打算再找别人问问。

      没个村落都有自己的“议事场所”,对农村而言,也许是村头路口,也许是某棵大树下面,东耳两年前来过这里,依稀记得村子东面有棵百年老树,当时很多老人都爱在下面抽烟聊天,几个有学问的老头爱下象棋,能做下棋这样的事情,在偏远小镇的乡村乃是十分高雅的互动,总会吸引一群人围观。

      东耳循着记忆找到那个大树,经过两年的新农村建设,连这个大树也被“建设”了一番。树身上挂满了彩灯,树下也围了八角形的围栏,围栏还可以当椅子用,靠近大树的土地铺了水泥,干净整洁,稍微远一些的地方也用方孔砖铺设好,甚至在离大树不远的地方还摆放了垃圾桶。一切都十分规范整洁,可就是看不到一个人。

      当时人声鼎沸的地方,如今却只有清风拂面,东耳愣住了,难道村民该了休闲娱乐的地方?这种地方可是多年习惯才能形成的啊,怎么突然改了?

      东耳不解的在周围观察,转个弯却发现老人们就在离大树不远的路旁三五成群的坐着。这里是路边,时不时还有车辆经过,也没有漂亮的八角形椅子,老人们只能坐在路边水泥台或者更远的田埂上。而且只有田里的果树可以遮阳,果树的树冠肯定比不上以前那棵大树,树荫太小,老人们迫不得已被分割成几拨,说话都要扯着脖子大声说。

      东耳笑着走到一个穿老式衬衣的老人面前,笑问:“老辈子,请教你晓得村委会咋走不?”

      “村委会?小姑娘找哪个?”

      “我找村支书。”

      “干啥子呢?”

      “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想来问问村委会还招不招人。”

      “哦,大学生啊,坐,坐,快坐。”老人仿佛十分尊崇大学身这个身份,连忙把旱烟敲熄了,招呼东耳坐下。

      看着满是灰尘的水泥地,东耳含笑坐下,知道今天出外勤,东耳早就换了耐脏的牛仔裤。

      “你找村支书啊,从这条路直走,有个挂牌子卖农药化肥的就是他家,很好找的。”

      现在可是上班时间,东耳不动声色的问道:“走家里去找啊,不好吧。”

      “有啥好不好的,不找家里找哪里?”

      “我刚进村的时候看到村头修了三层楼的社区服务中心,还有篮球场啊、健身器材啊,他们不在那个地方上班吗?”东耳问道。

      “小姑娘家家,果然是城里来的,懂啥子哦。”旁边另一个老人笑道:“在那里上班都是装个样子,应付上头检查,真天天在那儿坐着,田里地里庄稼谁管。都是有事上家里去,我们可不兴上班下班那一套。”

      “还是老辈子清楚,我晓得了。”东耳尽量让自己语速慢些,说话大声些,道:“我也走累了,在这儿歇歇。”

      “歇歇,坐就是,只要你不嫌弃烟味儿,唉,都是老烟枪。”老人家很是热情。

      “唉,老辈子,我以前也来过,上回来的时候看到大家都在那边老树下面乘凉,现在咋不去了呢?”

      “小姑娘上回来是好久了?”

      “两年了吧。”东耳笑道。

      “哈哈哈哈,我就说,两年了,今时不同往日喽!”老人家叹道。

      “怎么回事儿?”东耳关心道:“这边车来车往的不安全不说,树也小,遮都遮不住,我看大树那边修的挺漂亮啊。”

      “小姑娘不懂,就是修得漂亮才不去的。人家城里人修的,干干净净的,我们这老邱儿,抖点烟灰在上面都要让小辈指着鼻子骂不懂事,没素质。”

      东耳悚然而惊,“老邱儿”是当地土话,旧社会骂人低贱不堪的话。

      “你这老东西,还记着人家大学生村官说你两句呢,把人家差点儿挤兑哭了怎么不说。”刚刚抽烟的老人笑道:“别理他,他上回在人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水泥地上吐痰,人家大学生请他吐到垃圾桶,他还不乐意了,为老不尊的家伙。”

      “嘿,我这七老八十的了,吐痰吐了几十年,如今还要人教我吐痰不成。让我说,老树下头就不该修啥子水泥地,农村头,吐个痰撒泡尿,那都是肥料,几十年了,就他们来瞎讲究。”

      “人家干干净净的地,是不好弄脏了。”

      “哼哼,还说我,你要是喜欢就去坐,何必坐在如今这儿田埂上。”被反驳的老人不服气,指着如今的地方冷笑。

      抽烟老人也不说话了,城市建设标准套在农村头上,的确让他们不适应。在农村很多老人的儿女也有出息,到大城市定居去了,有孝心想接他们去一起住,可为什么住不了几天就回来了呢?

      不习惯是很多老人说的,不习惯气候交通,不习惯风土人情,更不习惯的是格格不入的生活环境。活了大半辈子,却被告知,你几乎所有的生活习惯都是“没素质”“不礼貌”的。

      东耳想到以前一个笑话:城里人和农村人相互看不起,城里人说我到农村来消费,就是给你们增加收入的,你们要伺候好我了。农村人把自家猪都不吃的老萝卜给他们炖上,看城里人吃的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嘲讽道,城里人也就配吃点这些猪都不吃的东西了。

      而今看来,可能不止是个段子。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