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7、第六十七章 ...

  •   滕琰没有与叶县尉计较的意思,一旁的齐县丞也出来打圆场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滕家两位公子均是人才出众,各有风采,令人佩服。”这个齐县丞四十多岁,浓眉大眼,一看就是燕地人,家里是蓟县的大姓,多次参加科举,只是到了秀才就再没能更进一步,就谋了个县丞的职位,干了有几年了。在选昌平郡各县的官员时,因为他名声不错,就留了下来。
      滕琰路上就同他说了一会话,见这人对官场上的一套都熟悉,办事圆滑,又兼了解民情,早就把他记在心里,准备在合适的时候用。这时当然给他面子,转过话题又问县里讼狱情况。
      “本来因为犬戎骑兵踏坏了田界,地又荒了一年,有几起土地争议,不过今年的新法一出来,大家先忙着耕地,各家都多种了些地,宁可秋天多交些租子,也能多得些粮食,眼下倒没有来告状的。不过农忙一过,重新丈量土地的时候就有得闹了。”齐县丞对民情清楚。
      滕琰深以为然,她的办法不过是因为时间紧急,把当下的矛盾留到了后面,她已经准备接下来就处理这个问题,齐县丞还是很有眼光的。就问:“不知齐县丞参加过丈量土地吗?”
      “每年都有争土的官司,我自然也参加过丈量土地,不过,过去的县令在朝中有靠山,打官司的人家只要求到了县令,礼送到了,都按县令的意见定出结果。真正要丈量土地,我家几代人都做过县丞,对此自然是精通的。不止要量出土地的面积,还要划分出几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地产粮相差甚多。” 齐县尉侃侃而谈,还给大家举了不少他见过的例子。
      不光是滕琰,郑军师和滕珙、叶县尉、还有带来的府吏们都听得聚精会神。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滕琰坚持带来一些府吏就是为了让他们长见识,培养人才,闭门造车是肯定不行的。在滕琰看来,这里在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制度,互相间的交流学习更是少,固步自封是无法快速进步的。
      按习惯,晚饭请了当地的士绅做陪,滕珙请来了五位老者,其中有两人曾经在燕国做过官,还有三人是当地的大户。晚饭很简单,每人面前就是麦饭和青菜,唯一的肉食是一点鸡肉,不过大家相谈甚欢。滕珙和滕琰的原开国公府公子的身份为使燕国人更容易接受,同为中华衣冠,对抗犬戎,蓟县的士绅认清了燕地为吴国的一部分的现实,滕琰乘机劝各家优秀子弟出仕,她现在是真缺人手。
      回到昌平后,滕琰得知滕家宗房的人给她找了麻烦。当初她用滕家二公子的名义露面,最奇怪的就是宗房了,父亲对宗房的解释和对外面的一样,只是说当年以为养不活了,就由道观的人带走,家里也是才知道滕瑾还活着的消息。
      真正知道滕琰的内幕的除了家里的几个人外,只有邓郡尉夫妇、舅舅和舅母。城破前与当时的滕二公子有过接触的少数几个人,由郑军师负责让他们保持沉默,这些人其实不了解内幕,但他们知道滕二公子是在吴国进入昌平城之前就在城内了,与新的说辞是在城门开后回来的不同,为的就是防止亲友们怀疑为什么以前没有见过滕家的二公子。
      最近滕家二公子滕瑾已经在昌平城内大名鼎鼎,宗房的目的要让他回去认祖归宗。滕琰听父亲说了这些话后只是置之一笑,当初说滕瑾在道观长大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古代的社会,一个人不仅要受到国家法律、社会道德等与前世社会相同的约束,还多了一项,就是宗族的约束,宗族力量之大,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按正常的思路,宗房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不过,滕瑾若是一名道士,就算是方外之人,自然不用再理什么宗房。
      “父亲已经告诉他们我已经是方外之人,他们还打什么算盘?”滕琰不耐烦,她已经满负荷工作了,真没心思去应付这些势力之人。
      “你大伯祖父说,你既然在昌平郡协理政务,也算是入红尘了,想劝你还俗,重新认祖归宗。如果你一直犟着不去,恐怕名声不会太好。”父亲也很无奈,他不是不能为这个滕瑾做主,不过还是想听一下滕琰的意见。
      “反正不久后滕瑾就会回山中的道观去,要什么名声?再说有个狷介狂放、六亲不认的名声对滕瑾也很合适,下次大伯祖父再提,父亲就就说你也说不动我。”滕琰出主意,不愿意去是真的,还有一个顾虑,就是怕宗房的人认出她来。虽然在郡守府里和其它地方也能见到滕家的人,但那是完全不同的,滕琰在外总是有一群下属和随从什么的围着,气场完全不同,古代的屋子里采光又不好,谁能轻易怀疑一个当权的人是女子呢?
      但到了滕家宗房就不同了,见过男人还要见女人,近距离不设防的见面,别人不说,滕琳十有八九会认出她来。
      就是家里的人知道滕瑾内幕的也没几个,只是对滕珂、滕玮和下人们的还要交待滕琰的下落,也由郑军师和父亲协商好,新回到昌平的滕二公子为母亲在城外三十里处的清虚观做一个大道场,滕琰做为亲生女儿去了那里,之后呢,就是生了病,留在道观休养。清虚观在犬戎围攻城时,香火也没断,郑军师来了后,他才是一心向道的人,又出资重新整修了道观,又请来了道家的高人来讲道,现在清虚观已经每天都是香客不断。
      清虚观是燕地有名的道观,地方很大,建筑也颇多。里面不仅有道士,还有道姑,道观东南部相对独立的几处院子就是道姑们修道之所,女眷在此养病也是极合适的。
      以郑军师与清虚观知观的交情,这件事能瞒得密不透风。
      当然了,这些事滕琰也不用操心,她要操心的另有其事。
      昌平境内残留的犬戎人早就肃清了,当初派到各县的两万步兵又重新集结起来,加上原来燕国的守军重新整编,除外在昌平和下面各县留下的军队外,重新组成了一支三万人的步兵,郑军师即将带着这支军队离开昌平郡出战。
      当初在昌平城外的一场战斗可以说是击溃战,场面上是压倒性的胜利,但犬戎人的损失并不是那么的大。燕王从南、西、北三面进攻,围三放一,将大部分犬戎人赶向了平阳郡。很明显打算在平阳郡这个三是海的半岛上打一场歼灭战。围昌平的十万兵马是犬戎人的主力,现在有一多半有被困在了平阳郡了,驻在京城的犬戎人一定会来救援,他们一路收集了从昌平逃散的人马,已经向平阳郡进发了。对此郑军师早就有了准备,他必须把支援的犬戎人阻击在平阳郡外。邓郡尉被封了将军也跟着一起出征了。
      昌平郡外还留着一万人的军队防着有小股的犬戎人进来,故而一切太平。郑军师在走之前,宣布了由滕琰代理昌平郡守,负责政务,令外任命了郡尉和郡监,负责安全监查。没有外患,滕琰一心用在内政上,她带着她的手下和一干府吏们绕着昌平跑了一圈,所有的县走了一遍,总体来说,春耕基本按要求做的,效果也不错,各县的仁善庄陆续开办,其中有三个县的工作最为突出,一个是蓟县,还有两个分别是陈县和康和县。康和县同蓟县相似,原来就是昌平郡的大县,与蓟县有燕南双珠之称,原来人口就多,土地虽不及蓟县肥沃,但县境内有一座莲花山,山上有燕国有名的书院,正是姚达家开办的。
      如果说蓟县是昌平郡最富裕的县,康和县就是文化最发达的县,别的不论,康和县里现在致仕的大小官员就有几十人。在犬戎进犯时,康和县靠着山里不便骑兵活动,修筑了工事,阻住了犬戎人,保住了县里大部分的人口。再加上这里是诗书之乡,民风比较醇厚,康和的县令胡海就适当地调整了新法,春耕工作完成得最为突出。
      滕琰去了姚家,没见到姚达,姚达在山里住了一年,一直嫌太闷,犬戎人败走后,家里有些要到吴国办的事情,他就跟着去了。滕琰也没说明自己的身份,反正姚达不在,无人能认出她来,就以滕瑾的身份拜见了姚家的长辈,并在姚家停留了一天,参观了书院。
      陈县则正相反,是昌平郡内最穷的县,之所以穷的原因是陈县境内可耕种的土地少。这次任命的陈县县令姓王,叫王维山,算起来是王沂的堂叔,在昌平郡任小官多年,这次派到了这里。这个王维山不但快刀斩乱麻地把春耕做好,还借着昌平郡下发的赈济粮食,以粮代酬,发动全县人因地制宜,引河水灌溉了几千亩的泽卤之地,也种上了粮食,滕琰到时,麦苗已经长了出来,看起来长势不错。据王维山说他是按史记河渠书所讲的方法,先在小处试验,如果今年成功,明年还会扩大几十倍的面积,当然那样要修的水利工程也要大得多。
      滕琰忙着完善各县丈量土地、制定税收、完善各项制度,做为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她不会插手对于自己并不精通的业务,而是要靠组织专家制定规则,然后再安排执行。
      说起来滕琰前世学的是企业管理,对管理工作是驾轻就熟。由一个企业扩大到一个郡,道理都是相通的,更何况经历了信息化时代的洗理,国计民生,哪一方面都有听过不少,总体的思路是正确的,在正确的大方向下,把握好各方面的组织管理,正是滕琰所擅长。

  • 作者有话要说:  下午有加更。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